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2014-06-19 22:00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获益匪浅。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在我看来,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

  着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传记、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胡先生对中国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但是,结合中国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中国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美国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中国的一个痛点: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

  谈到解决的方法,胡适说:”中国的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这条生路,就是每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而且不少人学其他英语,早就已经达到胡适先生所说的程度啦。其实不然。应试教育下的外语,已经让大多数人迷失了学外语的目的,本科生用到英语的地方,基本就是考场和美剧。尝试广泛阅读外国文献的本科生太少了,要知道,与科技相关的专业,最前沿的发现就在国外,不了解学科前沿,想在知识上有有用的创新是很难的。

  爱因斯坦读物理学的时候,课内课程学得很一般,但是他很喜欢拜读国际上一些大师的最新发现,正是因为受到当时普朗克一篇有关量子观点的文章的启发,他才想到光电效应的解释,那一年,他才25岁,仅仅是一所普通学校的本科生!

  以“读书是为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为读书而读书”为手段,这将是我今后读书的宗旨。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