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五)

2014-06-19 22:13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书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阿米尔与哈桑的友谊。不过最让我触动的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宗教文化以及政治环境。我很难现象,实现中会存在这样的一个让人充满恐惧、愤怒、与无奈的世界。

  在阿米尔还是小孩的时候,喀布尔的局势还算稳定,阿米尔和哈桑一起玩耍一起长大,虽然后来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阿桑在遭受恶霸阿塞夫侵犯时,阿米尔因害怕与恐惧,而躲在远处不敢上前阻止,但总体上还是有很多愉快的经历如阿米尔给哈桑讲故事、他们一起放风筝等等。

  后来喀布尔局势动乱,阿米尔随父亲逃亡到美国,等他长大成人后,阿富汗已经由塔利班掌控。塔利班的政策比起军阀虽然正规需对,但诸如残暴酷刑,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的方针使人们一直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这一点在阿米尔再次回到喀布尔,踏上救赎之路时得到了充分体现。引用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信中的话“少年时的那个阿富汗已经死去很久了,这个国度不再有仁慈,杀戮无从避免,在喀布尔,恐惧无处不在。”

  哈桑的信中有提到,某天,他跟妻子法莎娜到市场买土豆,她问店主土豆多少钱,但店主似乎没听到,她提高了声音有问了一句。突然就有一个年轻的塔利班跑来,用木棒狠狠地打她的大腿,并且朝她破口大骂说“道德风化部”禁止妇女高升说话。然而,一旁的哈桑只能束手无策地站着,因为如果他反抗,那个塔利班肯定会给他一颗子弹。

  尽管他不怕塔利班,但为了他的孩子还有妻子,他只能忍气吞声。塔利班提出的这些禁令确实让人无奈,而他们对这些禁令施加的惩罚简直是荒唐。他们盲目地崇拜宗教教义与蛮横执行政策方针的行为完全无视了人类的尊严,他们跟野蛮人没啥区别。试问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吗?肯定是不可能。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哈桑他本想可以一直一家人留守在主人阿米尔在喀布尔的大房子,悉心照料房子以等待阿米尔回来。可是好景不长,塔利班的人指控哈桑作为仆人却侵占了主人的房子,勒令他们马上搬出,哈桑拒绝了,结果夫妻都死在了塔利班的枪下。而幼小的索拉博最后则被塔利班收养并被当作宠物般玩弄。然而当阿米尔冒着死亡的威胁从阿塞夫手上把索拉博救回来想带他到美国生活时,索拉博的反应是“很累很累,想回到过去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生活。”

  对于阿米尔的好意,索拉博全无感觉。这也不能怪阿米尔,因为活在当时的那种充满压抑与恐惧的环境下,人们很难去对未来抱有希望,死亡是常事,他们担心的只是能否活下来。而对于索拉博,情况则更糟糕,因为他被塔利班当做玩物,在客人面前跳猴子舞,并且还遭受了他们的性侵犯,他觉得自己很肮脏,没脸见他的爸妈,他怕他爸爸妈妈会嫌弃他尽管他们已经不在。

  本来就一无所有了,再来雪上加伤,他确实很难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而当他知道自己需要在恤孤院呆一年阿米尔才能收养他并带他到美国时,他就完全感觉绝望了,又要回去接受折磨。因此他选择了自杀,虽然后来被阿米尔及时救下,但他的心已经完全破碎了,他对一切都不再抱有希望,仅存的只有漠然。一个十岁的男孩,却经历了这么多,我深深地为他感到痛心。

  所有这些悲剧,都源自于塔利班这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它推行伊斯兰原教旨,并严格按照教旨落实政策,因此塔利班政权戏剧性地改变了阿富汗人的生活方式。塔利班设立了一个宗教观察部,其中数千名手持长棍挥舞皮鞭的青年狂热者,令老百姓不寒而栗。他们会巡逻于城市中,监视老百姓,并惩罚那些不遵守禁令的人。他们列出的禁令有很多,如不能拍照,不能唱歌跳舞、不能看电视或音像制品。这些禁令看起来都很不可思议,有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

  为什么塔利班的领导人会允许这样的禁令呢,这让我很不解。我觉得作为一个领导人,他应该预料到他所做的决策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他所做的决策应该是用来保护人民的,而不是残害百姓的,应该是用来给人民带来利益,而不是给自己获利。领导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定要三思而行,否则将酿造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