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一号命令》读后感

《一号命令》读后感

2013-05-23 10:45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一号命令》读后感

  小说《一号命令》以一个远镜头的方式拉开了帷幕,每天早晨准时醒来去学校挖防空洞的妞妞,仿佛是拉幕人,在将赵文麟这个主角推出来之后她就消失了,读《一号命令》此后的书页,那种属于舞台剧的孤独与苍凉感一直伴随着。

  以《一号命令》这么庞大的题目来命名这本厚不过156页的小书,是叶兆言的别样安排,这篇小说专为“一号命令”而生,它的故事平缓、克制,它的主人公无助、无望,这和当年林彪发布“一号命令”后的情景与气氛是相符的。

  一个本不该被发出的“命令”在发出后被紧急处理,它仿佛不是经过人人之手传递,而是被风与空气运输,最后不知道它是毁于风暴还是火焰。赵文麟追寻着这道看不见的纸条,盲目又茫然,他忘了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又要疏散向哪里。

  赵文麟去问路以和——曾经的对手、后来的领导、现在的“同是天涯沦落人”。在1969年的夏天,曾经的国民党军人赵文麟和曾经的解放军军人路以和在一起喝醉了,作为读者,要时时多费些脑力去理解他们的对话,因为这当中交织着对与错的判断、好人与坏人的分析,这很累,累得人只能一声叹息。

  赵文麟还去问何道州——他的姑父、副省级干部,但姑父一样在准备疏散,无法给他答案。找不到答案的赵文麟往返于从小村到县城,在方圆这么小的一块地方,他都停不住脚步,如同池塘里的“飘萍”。

  作为一部小说,《一号命令》不像翻开前所想象的那样,充满了历史叙事和宏大视角,如同花瓶失去阳台,背景是空空荡荡的黑。能理解叶兆言为什么会说在写作过程中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因为他是在空洞中寻找真实的存在,他是在无边无际中去抓取将要消失的疼痛,他是个无奈的绣花匠,没有针,只有针尖。

  简单的情节构成了《一号命令》庞大而又疏离的结构,在这个压抑的故事里,也有着一些明媚,作者用了数页纸的篇幅塑造了沈介眉——一个通过名字就能想象出来她是如何温婉的女子。沈介眉以初恋情人的身份出现于赵文麟的回忆里,作者似乎有意让这个美好的女性独立于故事之外,所以沈介眉一直是飘忽的,只是在最后,沦为赤贫的她,才以窘困的境况给予书中短暂而美好的爱情狠狠一击。

  真实的存在是赵文麟的妻子紫曼,她对赵文麟的国民党军官身份有怀恨之心,并因此上吊自杀。赵文麟可以忘记沈介眉,但忘不掉紫曼,他对后者有愧疚之心,换个说法也许是,后者以最阴冷的方式永远留在了他的生命里。那个飘在空中的“一号命令”,因此有了咒语般的魔力。

  战争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发生战争。《一号命令》在对赵文麟的命运进行工笔式刻画的同时,也试图对战争说些什么。赵文麟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承认和日本鬼子打过仗,和美帝国主义打过仗,但当一个男孩问他“那你一共打死过多少国民党反动派”,他沉思一会儿以很抱歉的口吻说,“我,我没和国民党反动派打过仗。”记得看到这里,瞬间百感交集。

  掩卷《一号命令》,觉得这是一本奇特的书,他和叶兆言往年的长篇不一样,作者在书中的脚步,歪歪斜斜,趔趔趄趄,带动书中人物也充满十足的仓皇感,作家在作品中能够实现自控是困难的,但如何用无声的语言来掌控作品更加困难,在《一号命令》中,听不到叶兆言以作者的口吻说的话,但每行字都能感受到他情绪的存在。

  这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尽管单纯从可读性的层面看,它缺少丰满的人物和情节的冲突,也没有高明的煽情,但仍然可以做到货真价实地梗塞在读者的胸口,久久难以释怀。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