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2013-07-05 23:28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我向来对中国历史总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因此,寒假看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但是,我读起来却磕磕绊绊,困难重重,总没有一种顺畅淋漓的感觉,很多的观点论述也没有非常透彻的理解。

  在名为《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大凡学习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到具体的每个细节。

  对于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即是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这与教科书上的简单的概述法有所不同。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为何自然科学没有首先产生于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明朝末年产生的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是否真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而随着1644年清军入关导致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黄仁宇作出了宏观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从古代到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根本没有形成以数目字管理的制度。当一个国家尚不能用数目字管理时,君主立宪不可能成为事实。很多当时盛行的说法,关于明朝末年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之说,在之看来,绝不可能。当时的“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学说只能是国人自我安慰的说法。中国从古至改革开放时期,整个社会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从当时“士农工商”的阶层排行中可窥之。商业的繁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朝代中出现过商业繁荣的现象,认为中国有条件发展资本主义而认为明朝末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存在。但忽略的是商业繁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教科书上则笼统的认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地位,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思想上的理学禁锢人的思想。

  两种不同的讲解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要求,我认为了解历史应从多方面细致入微的研究,但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也许教科书上的更为简明轻松理解较快。

  但是对于这本书半文半白的写作方式实在不能苟同,黄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语词,有的现在已经被别的更加白话的词语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一概念;有的已经几乎被淘汰出现代汉语的行列,再不出现在普通读者的阅读视线内,其中更有一些完全无法在电脑输入法中找到;这样的情况既多,又如何让读者理解黄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结构近乎文言,我阅读时如果不用铅笔断句就几乎进行不下去。这种情况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大历史》还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历史课外书,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