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君士坦丁大帝》读后感

《君士坦丁大帝》读后感

2014-05-03 21:59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君士坦丁大帝》读后感

  文/刘亚玲

  在戴克理先对基督徒的大肆迫害中,君士坦丁似乎从中倍生怜悯之情,不论是他的母亲,还是他战前的那场传奇的梦都让他和基督教密不可分。君士坦丁的一生也算坎坷,但这些坎坷磨练了他,在这些坎坷中的种种决断,正是他能得到成功的理由。年纪轻轻的他终于登基为皇,是时候为他所信仰的基督教正名了。仅在后来被他所抛弃的罗马城,就建立两座宏伟的至今闻名的大教堂。这还远远不够,他在只有一片小村庄的拜占庭上建立起了一......

  君士坦丁替整个帝国选择了基督教。在他攻占罗马的行军途中,自称看见了太阳中出现一道十字架光芒的景象,并梦到基督叫他将十字架作为军队的军旗。因为战争的胜利,他更热衷于基督教。在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因为军队巨大的军费需求及传染病天花的严重影响的恶性循环——由于传染病,人口减少,社会各项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税收跟不上支出。

  这时候就拿基督教开刀,没收寺庙财产及土地,残害基督教徒。当然经过三世纪的岁月,基督徒的生活和教义已稳固下来,得以定型,因此履受威胁和频遭迫害使基督教社团免于早早瓦解,并有助于克服严重的内部分裂。社团团结:基督教成功把醉心与苦修的人(孟他努派和其他派别)剔除掉。同时也不接纳热衷于思辨的人(诺斯替派)的人。

  君士坦丁时代基督教出现了内部争端:在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关于圣父、圣子、圣灵是否一体的争论。三位一体在君士坦丁的眼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清除了异教皈依基督教的障碍。关于三位一体有很多争议,故而有许多学派,给我留下印象的是上帝的上位论——圣父即指上帝的神性,圣子即耶稣,是上帝的血肉化;圣灵即上帝的灵魂,是一种力量。

  我觉得这种解释挺好的,简单易懂,符合“一体”,也确实。但从专业的、有根有据来说,我还是被以下的解释所征服:1、圣经启示三位一体;2、三种位格是分殊的;3、三种位格是永恒的;4、三种位格是合一的;5、三种位格是同等的;6、三种位格是极为奥妙的。

  在《尼西亚信条》中,阿里乌学派学说的先驱——这体现在就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进行的种种争论似乎被有效解决了。但无数针对教会原则的个别要点的争吵出现了,但分歧在大迫害时期并不像后几个世纪教会的凯旋中表现的那样危险,此类问题后来成为永久分裂的原因。

  在基督教的内部,许多被欣然接受的东西后来都被发现无法调和。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人们理所当然对奥利金的学说感到惊讶,教会过去怎能一直容忍他对经文进行的思辨和象征性的解释。还有许多人在教会草创和奋斗时期被尊为教会,但后来被当作半个异端。旧教会的慕道友来自太多不同的地方,文化程度也不同,加入教会的动机亦不同。故无法达到生活与教义的统一。如同世俗所见:那些充满深刻灵性而又能实际奉贤的人则少之又少。

  往往吸引人们的则是出于自身而有利的方面:1、基督教强调罪孽之宽恕,灵魂得以永生。2、秘仪,围绕着圣事吸引着人们,如复活节前夜的受洗仪式,这与诸异教的仪式大相径庭,都富有吸引力。3、对于奴隶来说,是因为基督教强调的自由与平等(兄弟般的情谊)。当然这不仅让奴隶心动,往往有许多有追求的人会为了这样的理想而始终信仰他,反对压迫和剥削,在电影《亚瑟王》中,诸位骑士对罗马教会的自由、平等、博爱深信不疑,并坚定不移地为教皇服务,为其守疆拓土。4、对于大部分不足道的皈依者,则盼望的是真正公平发放的数量可观的施舍,特别是罗马城基督教徒的施舍。

  有一天走在路上,一位老妇问我知不知道基督教,我冒然的回答知道。她又问我信不信仰基督教,而我回答的是不感兴趣。我想我应该问的是您为什么信仰。在这样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的宗教信仰都是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可是物质和享受更来的实际,得鼓足了力量奔小康,没有什么来要求人的道德的提升,而更多的人没有失去了解和去信仰他。

  以上仅仅只是关于基督教发展阶段的皮毛,肤浅的很。有很多内容我不明白。没看过圣经,不明白《旧约》、《新约》,所以发发读后的所得,证明自己曾经愿意了解过。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