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读后感

2014-05-28 23:44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大清相国》读后感

  初次看到《大清相国》这本书,就是在当当网上。当时并不清楚这是描述哪一位历史名人的,只是看到当当网在醒目位置展示,很多政治、文化名人着力推荐,想来肯定是不错差的,就购买了。

  书的包装、封面和印刷、纸张都很不错。尤其是封面,简单低调,却掩饰不住它的高贵气质的感觉。赫然写着“讲述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政坛五十余年生涯,体现他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机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

  这才看到作者是王跃文,主人公是陈廷敬。背面则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能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一下子就突出了他平生“等、稳、忍、狠、隐”的心机和韬略。很值得一读!

  小说从顺治年间陈敬参与乡试和会试两次遇难说起。一个懵懂少年,虽然聪敏守德、才华横溢,却架不住社会的各种风险,险些两次被杀。最终靠着顺治皇帝的英明,保住性命,平步青云。历经这些挫折,终于在老师卫向书和岳父李老的教诲下,学习了“等”和“忍”的道理——“少年得志自是可喜,但隐忧亦在,须得时时警醒。盯着你的人多,少不得招来嫉妒,反是祸害。官场上,没有一番历练,难成大器。所谓历练,即是经事见世,乍看起来就是熬日子。世人常说任劳任怨,任劳是不怕的,要紧的是能够认怨。等,耐着性子等;忍,硬着头皮忍”。

  康熙朝的事情,想必各位都看过《康熙王朝》,都比较了解这一段历史。不过大家都忽视了陈廷敬的重要性作用,这恰恰说明了他认真历练着“等”和“忍”,在做官和为人的上越来越沉得住气了。同时,他悟出了“稳”的道理——“交人要稳,办事要稳,看风向尤其要稳。官场里最为难测的是风向,万不可稍闻风声就更换门庭。官场中人免不了各有门庭,可投人门下又难免荣损与共,祸福难料。”他“不投任何门庭,守着这稳定,一时兴许会吃些亏,却不会倒大霉”。

  即便是凭着等、忍、稳,陈亭敬还是遇到了不少破折。除了明珠、索额图的党同伐异,还有南书房各大臣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各种利益瓜葛的圈子。他是既要踏踏实实做事业,也得与众位同僚相妥协,这当然需要很强的艺术手段。

  更难的是揣摩圣意,既要办成事,还要让康熙满意,即不但要惩恶扬善,还得照顾朝廷的脸面和皇帝的名声。康熙皇帝是英明的,他也明白现状,但他知道主次,要维护国朝的尊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倘若见错参人,难题到底都是出给朕的,朕又怎能把有毛病的官员都斥退了?”这中间,“度”的把握就成了一门艺术——“若依国法,可谓人人可参,少有幸免。可皇上会答应吗?我让皇上知道天下没几个清官了,我就完了;我让天下人知道大清没几个清官了,天下就完了。”

  当然,稳稳地忍了很多年,也等了很多年,他终于找准了时机。在一次南巡中,通过密谋连环参人的方法,将南书房的腐败分子、投机分子等一一拿下。着实的“狠”了一把——“是否太狠了些?狠就狠吧,这狠字是逼出来的。倘若再不下狠手,国无宁日,自己日后就不会有好果子吃。”更难得的是,他做的非常巧妙,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巧妙到位。连康熙都认为“陈廷敬密访几个月,沿路官员行状尽悉掌握,他只是如实密奏见闻,却不见他参人。可见他确实老成了,辅国安邦之相,就需像陈廷敬这般。”

  儒学者入世从政,不仅要想做事,还要能做事,更得会做事,争取巧做事。当然,最终还要学会“不做事”——“你累得要死,自己以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别人看着却是贪权恋位,一手遮天。”因此,运用道家思想,装聋“隐”退回乡——“若不是这个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迟早要赴明珠和索额图的后尘”。

  读研此书,总的感受就是“做官就是做人”。要自身正气,坚持理想信念(可以等);要照顾方方面面,难免妥协让步,但为的是曲线救国(适当忍);要和而不同,不拉帮结派,不以圈子利益损害价值观(务必稳);要有决心、有手段,做事不能含糊(该狠则狠);要淡薄名利,知进识退(宽心隐)。

  最后提一个问题:书中陈廷敬在顺治年间中进士,康熙年间退隐,这与《雍正王朝》中三朝老臣有所出入,望资深人士解答。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