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影观后感

《生于1968年》观后感

2014-06-19 17:36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生于1968年》观后感

  我觉得《生于1968年》这部电影的内容是最为丰富的,我对此的感悟也比较大,就说说我对这部影片的了解和见解吧。

  1960年代的法国学生深受中国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精神及古巴格瓦拉革命的影响,当时的法国大学生人数激增,而整个法国大学的硬体设备却赶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因此教学品质也非常低落。又由于经济情况不好,失业人数多达50万,青年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威胁。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1968年5月在巴黎爆发并波及全国的“五月风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读于巴黎大学的卡特琳娜、伊夫、埃尔维和几个朋友在洛特省一座废弃的农场安顿了下来,希望过上集体的乌托邦生活。但由于对自由的渴求的要求不同,一些人不得不离开,去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自由,而卡特琳娜却一直坚守她的理想,或许可能是因为她有孩子在身边的原因吧,她选择了留下来。1989年,卡特琳娜和伊夫的孩子们成年了,艾滋病流行,他们又面临的不同的世界,但一样渴望自由,追求自己的自由。

  对于卡特琳娜等人建立集体的理想人民公社一事,我觉得是不现实的,不过是个不错的尝试。正如他们刚想要建立时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没有老板、没有阶级、没有合同、没有道德限制、没有禁忌、没有法律的乌托邦生活,但他们也提到他们得到附近谋点活干和耕种土地,而他们是一群出生于1944年到1950年之间,从未经历过饥饿与贫困的人,然后就为了的理想自由生活而走到与自己生活迥然不同的农村生活,后来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不适应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矛盾而思想产生动摇,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五月革命”来改变生活中不民主的事件,而本影片的主角是选择了离开所处的社会,力图创造理想的乌托邦生活,理想总归理想,是很难达到的。处于当时社会形势看来,他们的公社更像是一个临时避难所,是不可能靠几个空而大的美好理想就可以建立起来的,注定是会失败的。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