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影观后感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二)

2012-09-27 23:17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无论如何,《白鹿原》还是属于上乘之作。编导从长篇巨制中提炼出如此程度的视觉语言,实属不易;吴刚、刘威等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但我似乎感觉,这部电影的付出和回报是不成比例的……当今影坛好像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厨师落后于食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似乎大批电影产品生产者在欣赏水平上已经落后于观众了,也许换一种表述可能更直接些,那就是电影创作,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特别是精英阶层的精神需求了。

  此前,我也和很多文化人一样抱怨过观众和读者的口味,可近来越来越不这样认为了。相反却越来越感到,观众的欣赏水准已经高过了电影制造和整个文化生产者。拿新生代观众来说,其中大部分人在网上看过差不多百部经典影片,如《阿甘正传》《罗生门》《肖申克救赎》《美国往事》《辛德勒名单》等等……

  男人必看的10部电影、一生必看的100部电影,因着网上的推荐,新生代观众早已从中获益匪浅。因为其中大部分是外国影片,这就自然将读者的眼光拓展到世界范围和相当的高度。而我们的电影从业者,在欣赏和研究世界优秀影片方面,因为精力和生存活动所限,总体上无法和单纯欣赏者相比。我不是说搞电影的人不看好电影,而是说,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或者说没有条件去静心地研究好电影的普世价值。有些人即便有了较高标准,在实践中也难免为了片酬而迁就于现实,要么拘泥于主旋律题材,要么陷入缺少创意的娱乐化、商业化的窠臼。对此,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审查制度和市场需求上去,至少有一部分是,编导在把握作品价值方面存在问题。和国外优秀电影相比,我强烈感觉到,当下国产电影的最大问题是题旨问题,主题难以引发共鸣,精神价值轻贱或者模糊。以较好影片《白鹿原》来说,题旨似乎仍然停留在反封建的层面,停留在关于传统与革命的层面……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即便电影拍摄得很用心,但观众究竟能从这部所谓的史诗中得到多少新鲜的营养呢?答案是模糊的。田小娥的性解放,之于80后的新女性意义不大,情欲主线下关联的一些人物,如传统道德代表人物族长白嘉轩、长工鹿山,虚伪、油滑、乱伦又坏人的鹿子霖,即便参加过革命的黑娃和白孝文,观众在他们身上能够获得什么呢?

  我不是在低估《白鹿原》,也不是借此来抬高个人造诣(我的作品,甚至还没有达到入流的程度),纯属于借题发挥、记录自己的反思和杂感。长期以来,特别是当下,我们的创作太围绕既定的主流意识形态了,太倾向于遥远的农耕文明了,太相信“歌颂”和情欲的力量了,太拘泥对苦难与伤痕的倾诉了。国外优秀电影,即便遥远的题材也是格外侧重对人性的检验,或对真善美的弘扬,也就是说,故事内核中一定有些常新的、跨国界的、可以引发共鸣的东西。无论对社会的批判还是对人灵魂的剖析,无论对梦想执着追求还是对善与美和牺牲意识表现,无论对忠诚和勇敢的赞美,还是对爱情和友情弘扬,等等关乎精神价值方面的挖掘,是我们电影中所缺少的。也可以说,我们的电影包括文学创作,在这方面越来越弱化了。而新生代的观众和读者,在网上相互推荐和欣赏的电影,正是情节好看,主题有益,对成长有启悟、有震荡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电影人乃至于整个作家群体,视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差距。当下的观众和读者已经领先于生产者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这正如食的客口味和需求,已经超越了厨师的眼光和手艺一样,这是可喜的,也是可怕的……

  观众在横着看,编导在竖着走,审查往窄处逼,市场打短平快,这可如何是好?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2
  • 《白鹿原》观后感(一)
  • 《白鹿原》观后感(四)
  •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三)
  •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一)
  • 白鹿原观后感(二)
  • 电影 白鹿原观后感
  • 电影白鹿原观后感
  • 白鹿原 观后感
  • 观《白鹿原》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