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影观后感

电影《末日哲学家》观后感

2014-04-02 21:50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电影《末日哲学家》观后感

  哲学之于现实,就像手淫之于做爱。最后一节哲学课。

  老师与学生、哲学与现实,在不可调和的对立与碰撞之后,哲学老师泽米特,对与他关系暧昧的A+学生佩特拉说:“知道天启之灾的真正含义吗?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揭示你所未知的事物,自黑暗中走出。”佩特拉回答:“听起来很美,但还能更好。”之前,她已明确表示,爱那个在老师眼里也许并不聪明的学生詹姆斯,并请老师不要妨碍她。老师起身离去。

  随着一声枪响,泽米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从黑暗中走出了,还是进入了黑暗呢?这是一部令人回味和思索的电影。

  哲学课的课题是:当天启之灾来临。模拟的灾难是核爆。21名学生,10人能进入给养有限的避难所生活一年,他们的第一要务是繁衍,他们拥有的技能也都将服务于这一要务。人选成为关键。在残忍面前,一名学生退出了。其余20人通过抽签获得了各自的职业身份和技能。进入避难所的10人,则是通过举手表决选定。

  模拟进行了三轮,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轮,老师泽米特定义自己为神秘人。未知身份未知技能,他在冒险,但他很自负。

  诗人最后一个亮相,也是最后一个落选,“你们不会选他进避难所的,诗人会为世界带来什么呢?我们得认清现实,他的能力毫无用处。”泽米特说。猝不及防,他一枪打穿了诗人的额头--相较于核辐射的洞穿内脏,目前的死法足够仁慈,这是老师给出的杀人理由。学生们面面相觑,佩特拉向男友詹姆斯小声表示,不希望和这样的人呆在一起。学生们使了一个小花招,把老师关在了门外。10人变成了9人。他们比预定的一年多活了几周,最后集体缺氧而死,因为出口的密码在老师手里。

  “这可不是天堂般的一年。面对天启之灾,生活在避难所里,在最好的情况下,也称不上愉快。实情则更糟糕,你对着日历沉思,想知道此番苦痛的终末,是否意味着又一轮磨难的开始。”--这是学生们的感受。他们在里面,每天看着门外老师的尸体被野狗啃食,他们吃了带进去的两只小乌龟,甚至吃了患脑瘤而死的同伴的尸体。

  课堂上,学生还在与老师争论。认为老师掌握着密码,只是巧合,且有失公允。

  老师:爱因斯坦说了,巧合不过是上帝藏匿踪迹的方法。

  学生:这么说,密码是上帝给你的?

  老师:我说神秘人,意味着任何可能性。你们可以接纳我或排斥我,在不了解我的情况下,你们做了错误的选择。因为你们不知道,我是避难所的建造者。

  第二轮开始。同样的身份,不同的选择,参考了第一轮失败的经验。一段时间下来,由于生存的压力作祟,避难所里的4个女子都未能怀孕。

  老师提出,以繁衍为要务,一个女子配多个男性伴侣。

  哲学并非道德,逻辑也有极限。

  当即有女子反驳,不可能和不爱的人发生性关系。

  老师:人类生而就有缺陷,比起实际存在的,我们更相信自己感觉到的。这意味着我们之中心灵柔弱的人,很容易受到激烈争辩的挑拨,即便那些想法糟透了。我不会容忍你,害我们走向灭亡。

  他用枪逼走了其他学生,单独留下女子,却不料藏于暗处的女子男友冲出来。搏斗间,老师的耳朵被铅笔插入。他冲向门口,输入密码,打开了避难所的大门。辐射的火焰瞬间吞没了所有人……

  重回课堂,詹姆斯揭穿了老师泽米特抽签的阴谋--装卡片的盒子有一个秘密夹层,第一个抽签的詹姆斯和第二个抽签的佩特拉,职业早已固定,分别是:农夫,同性恋;结构工程师兼电气工程师。两个人都很重要,不至于落选,但在繁衍要务中,詹姆斯却只能看着佩特拉与老师发生性关系而却步。他对着佩特拉的背影说:不跟你上床,不表示我不爱你。这一对现实中的恋人,被强行分开。如果抽签暗藏了阴谋,那么,这种分开,是否就具有了黑暗性质呢?

  老师请詹姆斯阐述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有个人打小被锁在洞穴里,看到的都是投影,听到的都是回音。所以他以为的现实就是他的所见所闻。有一天他摆脱了枷锁,才意识到,人影不过是人身体的投影,回声不过是人声的反射,他原先对于真实的理念不过是幻象。

  老师说:和你有点像,不过锁住你的,是特权和好运。看着优美形体的幻影,听着成功过往的回声,认为这就是事物恒久、真实、确凿的模样,现在你终于透过现象看见了真相。这不叫报复,叫教诲。

  詹姆斯说:我管这叫欺骗。不明白为什么叫我成为一名农夫,为什么不是花匠?让我完全没有入选的机会,岂不更好?

  第三轮开始了。

  老师对詹姆斯说:这一回,你是个花匠。

  然而,佩特拉站了出来。征询大家同意,她承诺一视同仁,由她选定进入避难所的10人。

  我们听听佩特拉给出的理由。她摈弃了实用主义的考虑。前两轮落选的人大多被选定进入避难所。

  葡萄酒拍卖师--智商奇高,聪明。

  老师在一旁讥讽:真丢人,A+已经离你远去。

  时装设计师--打扮促进自我,自我激发生产,生产重建文明。

  老师再次为佩特拉评分:A-。

  诗人--如果你让诗人有机会自述,就会知道,他会用纸牌变魔术。

  竖琴演奏家--自闭症是上天的恩赐。

  歌剧歌唱家(因为喉癌,三年后将失声)--也许我们活不到三年,我宁愿在音乐中长眠,随后迎接万物的终结。

  杰克(同性恋)--你的性取向是这么不同,这么美。我们希望你的血脉能留在基因库里。

  种花的詹姆斯,入选。

  ……

  老师以密码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时,过目不忘的士兵报出了那一串密码。他落选了。

  一年的时间里,他们过得快乐而充实。艺术、文学、工程技术,伴随着他们。他们造出了竖琴,演出莎士比亚喜剧,听诗人定期朗诵诗歌……

  一年以后,他们全部存活,从避难所里出来,却由于技能所限,无法在核废墟上重建,使人类繁衍。

  老师躲过了核辐射,他从一个深深的洞穴里出来,像一个野人。

  未进入避难所的9人,驾驶小船去了海中的一个岛屿,3个男生遇难,剩余的一个男生利用自己的技能盖了5所房子,供5个女生住宿,他则像个国王,从周一到周五,分别去不同的屋子里留宿,周末休息。他恰恰是一个不育症患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育不表示绝对没有机会,实验得多了,机会就会显现,正如给猴子无限的时间敲击键盘,它一定会敲出一部完美的莎士比亚剧作。

  老师总结了这轮悲惨的失败。

  佩特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以反驳老师:悲惨而震撼,但没说对。人生苦短……没错。未臻圆满……当然,有时,但我们不在乎,因为这就是我们选择的道路。当死亡来临,我们并不抗拒,而是欣然接受。

  老师彻底败下阵来。

  通过对过程的回顾,我们渐渐理出了电影所要揭示的意义。

  一、老师在第一轮自比神秘人的时候,他的哲学头脑在主导他的行为。哲学是统御,是上层建筑,对行为、甚至人类未来,都具有指导和决定的意义,甚至可以提升到上帝的高度。作为哲学老师,这成为他固有的思维模式。第二轮要求一个女子与多个男子结成性伴侣,出于繁衍的考虑,这时候的哲学,除了理性,已经丝毫不掺杂情感了。第三轮他的最优学生佩特拉的表现,显然令他失望至极。除了强调精神的现实的愉悦,佩特拉已经堕落到与哲学背道而驰了。牺牲自我成就社会的重任,没有人可以担当。

  二、关于诗人、竖琴演奏家、歌剧歌唱家等等,他们在社会重建中的地位,显然是排在农夫、电工、骨科医生之后的。也就是说,人类生存是基于基本而实用的技能,当温饱解决,才上升到精神领域的愉悦。在此,佩特拉等学生作为一群文明相当发达社会下的群体,显然未能真正领会哲学老师的命题。

  三、泽米特一直希望的,是用聪明人用过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头脑,探求现实中难以企及的想象世界。他始终认为詹姆斯配不上佩特拉的聪明,而他自己才是与佩特拉最完美的结合。他遗憾佩特拉与詹姆斯考上了同一所大学,他希望佩特拉留在本市,上一所另外的好大学。佩特拉回答:“聪明不代表一切。我爱他,所以别去烦他。”这里,再一次验证了佩特拉以感性取代理性的倾向。也许,她根本就不是泽米特欣赏的那个得意门生。

  二轮当中,泽米特对詹姆斯的看似刁难,是真的刁难,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教诲--前提是学生足够理性、足够聪明。然而,连佩特拉尚且如此,又怎能指望詹姆斯受教呢?他对学生的寄望太高,必然导致失望,甚至绝望。

  四、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哲学家与诗人,是什么关系呢?老师第一轮击毙了诗人,他似乎格外优待诗人了--当然,他最后击毙了所有未能入选的学生;第二轮他说,诗人的位置我来取代--这仅仅是指那个名额,还是暗示了某种联系呢?到最后他的自杀,与他杀诗人的果决完全一样。这内在的关系,真是比较复杂。理性与诗性、神性,该如何更好的融合呢?有待探讨。

  五、关于老师的自杀。

  三轮下来,老师受到的打击已经不小。

  在此,想谈谈所谓的师生恋情。观众看到了佩特拉的表现,不仅仅是最后,电影一开始的床戏就是她和詹姆斯的。她温馨提示他不要睡回笼觉,以免上课迟到。她对他的爱情在所有细小处皆能见证。她对詹姆斯隐瞒了她与老师之间的暧昧关系。

  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她的A+成绩是她与老师肉体交换所得。他显然不爱老师,也很难看出她爱哲学--她最后选定入避难所人选的时候,老师给出的分已经很低了,在詹姆斯身上,她连起码的“哲学基于聪明”这个事实,都不能给出理性的认可。

  这个假设没有根据,只是依据了她最后哲学课的表现。

  老师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理想开始幻灭--他的哲学救世的理念,在他所有的学生身上都是失败的,佩特拉便是代表。

  他最后向佩特拉解释“天启之灾”的意义。他们同时将头碰触到一扇门板,门板却隔开两个人,也分出了两个世界。

  哲学家老师由未知走向已知。他嘴里说着“自黑暗中走出”,其实,他正坠入黑暗。他是一个走出者,也是一个走入者。黑暗,当中有着混沌的光。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