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电影观后感电影《热天午后》观后感

电影《热天午后》观后感

2014-06-09 21:47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电影《热天午后》观后感

  《热天午后》讲述了酷夏时节的一个下午,发生在纽约市里的一起银行抢劫案。诡计多端的Sonny(阿尔·帕西诺饰)和反应迟钝的同伴Sal突然闯入快要下班的布鲁克林银行,企图实施抢劫。然而,令他们感到沮丧的是,银行里几乎没有现钱。桑尼和沙尔本是想离开的,但大量的警察赶来并包围了现场,所以他们以劫持人质相要挟,气氛顿时变得十分紧张;不少同情桑尼的人在一旁围观;记者们也前来凑热闹。

  警察队长Moretti与桑尼展开了谈判,并借此拖延时间以控制事态的发展。桑尼的情人Leon前来劝他尽快离开银行,此时,人们才发现桑尼的抢劫动机原来是为了资助Leon接受变性手术的治疗。结果,没等桑尼要求派飞机运送他转移,老谋深算的FBI特工Sheldon便赶到了。双方开始所谓“信任谈判”,沙尔和桑尼只是给自己壮胆来拼命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他知道自己难逃此劫,但却对生存充满了希望。

  《热天午后》一点也不暴力动作,整部电影从头到脚,只开了两枪,第一枪是桑尼察觉到了警察试图爬进银行后门时打了一枪,这一枪让所有人都紧绷了起来,子弹的结果是桑尼通过无休止的漫骂博得了围观者的崇拜.第二枪则是桑尼与沙尔携着人质顺利到了肯尼迪机场后,车内FBI探员突然朝着沙尔开了一枪,正中他的眉心,仿佛中原一点红.这一枪把整个抢劫银行的事件划上一个句号,人质解救,桑尼被捕,而可怜的沙尔,没有坐成自己的第一次飞机。

  这样的结局是不可思议的,正如莫泊桑的小说构思一样,“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在屏幕面前突然就看到沙尔笔直的倒下,没有半点挣扎,而我则是目瞪口呆,这一点商量余地的都没有的毙命,恍如电影开头带给我们哈哈大笑的黑色幽默,笑了两个小时,在最后一分钟,突然从驾驶位掏出一把手枪,那子弹打死了沙尔,那枪子也重重击在了我的心间,虽然隔着屏幕的防弹衣,但子弹仿佛被嵌在心上面,阵阵隐痛,本以为电影会是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沙尔会因为群众的呼声而得到他所要求的飞机,去他想要去的地方。遗憾的是,导演没有给我们一个畅快的意淫做为结束,沙尔被击毙,桑尼被判刑二十五年,桑尼的妻子和小孩依靠救济金生活,勉强让人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桑尼的男友里昂最终变性成功。

  对于这样一个让人无法释怀却又信服的结局,我查询了本影片的剧本来源,发现这竟然是由一个真是的故事改编的。美国社会在进入七十年代之后,社会因为越战,种族岐视,经济低潮而变得人心慌慌,对生活毫无希望,在好莱坞,西部片开始慢慢走向滑坡,最初的个人英雄式的理想主义已经黯淡无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尖锐,讽刺,讥笑的现实主义电影,杰出的代表便是库布利克,马丁西科塞斯等人他们在自己的电影中推出一系列的平民英雄。

  导演Lumet将帕西诺扮演的一个很有个性的劫匪,通过银行这个弹丸之地完美的表现出来,把导演所要表达的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嘲弄巧妙地从一个草根英雄的身上折射出去。这是帕西诺最精彩的一出电影,在瞬间被不断激化的状况与帕西诺最后的惨状,都让人对这个天才肃然起敬。电影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以极其紧凑而扣人心弦的节奏以及几乎完美的拍摄手段,获得了媒体和观众的极致好评。导演艾尔·帕西诺在接受《纽约每日新闻》采访时称,他个人认为,《炎热的夏天》是自己最好的一部电影,那之后他从未拍过比之更好的电影,将来也不可能再拍出这样的电影。

  整部电影仿佛一场精彩不断的舞台剧,以银行以中心,各路人马轮番上阵,劫匪,人质,警察,特工,家属还有围观的群众,在导演高超的调度和编剧那饱满的剧情冲突的带动之下,电影拥有一股充满着完美节奏感的戏剧张力,奉献的是一场仿佛《人间喜剧》的经典场面.桑尼外表横蛮,脾气火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同伙沙尔沉默内向,外表懦弱却始终相信朋友,跟随在桑尼身边.人质从开始惊惶失措到处变不惊,他们在电影中并不是受害者,而是充满了同情心和悲悯心的旁观者,相反他们对代表政府的警察和特工却表现了一种厌恶的态度,与对桑尼的信任(信任于桑尼不会伤害他们),这种态度也是在一旁围观的群众所持有的,每当看到桑尼戏耍警察的时候他们都发现渲泄的欢呼声,这一切在电影中呈现出的荒诞闹剧,其实只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当它再度呈现在众人面眼前的时候,所带来的思考是相当沉重的.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像《热天午后》这样,在两小时零四分的影像中溶入如何多的社会元素,战后恐怖症,失业的焦虑,媒体的功利病,政府的无能和虚伪,失败的婚姻,同性恋,种族岐视,癫狂的表现欲,不被他人理解的困惑,无知的盲目崇拜等等等等,几乎在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所有令人不安的元素都一览无遗,卢惠特在电影中没有使用任何的配乐,这更是最大程度保证上电影的逼真,而这种逼真,无疑是电影最强劲的一股力量,这力量可以在观众的身上激起一种布有煸动性质的情感张力(就犹如围观群从被桑尼感染一样),观众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那种从内心激起的张力,那会是一种对桑尼和沙尔悲剧性的结局的个人同情,还是对残酷现实的更深刻理解的大众情感,又或许两者都不是,因为只有亲身感受的人才会真真正正的明白自己从这影像当中得到了什么..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