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观后感范文 > 节目观后感于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观后感

于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观后感

2011-06-24 23:51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于丹《文化的差异与融合》观后感

  之前对于于丹只是模糊地概念,也并不想了解关于她的东西,只知道她是大气,充满智慧的女人。下午无意在课上看到她做的一期节目,然后从心底欣赏这个智慧的人,并且被她的言辞感动。我记得我说,为什么她可以用这么精准的言辞来描述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朋友说,因为经历的多,感受的多。

  关于差异,对于现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承认差异的存在已经是很普遍的观点,有些人会试着去沟通,有些人会试着站在最对方的观点上理解对方,有些人会站在自己的思想上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我觉得对于差异,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观点上思考,也可以试着沟通,但不要试着让对方赞同你的观点,要承认差异的存在,也要接受差异所带来的异同,并且尽可能的在你承认这一种差异的瞬间之后真实的了解其背后的根源。

  在在很多时候,我们身边都会存在一些你自己觉得理所当然别人觉得其实不然的人或事,如果因为这个原因再造成我们和身边人的不愉快,那时候你会觉得这种成长的环境差异和文化差异就那么被放大。其实我们都没有敌意,只仅仅是因为差异的存在。

  我们每天都在跟人交谈,和好朋友,和老师,和陌生人,但是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一点,那就是你想说什么,他想知道什么。通常我们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自己再说话的时候,对方并不想听,但是出于礼貌我们还是在交谈,顺着双方都觉得乏味的话题一直进行。下午听到于丹说了一句话特别有感触,就是人在期待中的答案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别人期待了解什么,你就说什么,不要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要解释的强加给别人。

  文化的根性,说到这个问题,会觉得很深奥,好像和我们的所处的环境,现在这个高速的生活节奏有点不符合。但是这个问题真的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西方的文化很结构化,会有一个规定性,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是或者不是。然而东方的文化却具有意会性,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无迹可求,在处理问题上也是存在很多中间态的,和佛教所说的一个字特别像,悟。没有人要告诉你怎么做,但是在你思考之后,权衡之后,你会怎么做,这就是东方文化一直以来传承的一个东西。

  于丹讲到一个禅宗的故事我觉得很受启发。说又一个公差,他去办案,押解一个和尚,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交差,上路之前,交给他的这个上司告诉他,你一定要带好你路上的几样东西,都不能丢。所以他就每天清点几样东西,第一样呢,是他得带个包袱,因为路远,他们的寒衣啊、盘缠啊都在里面,这得在。第二呢,他得带公文,因为这代表一个交接,公务的终结。第三呢,他得点这和尚在不在,因为他得把这和尚押到位。第四呢,他还得看看自己在不在,我也在才能上路。所以这个公差每天上路的时候点四样东西,包袱在,公文在,和尚在,我在,就可以走了。那日复一日呢,两个人寂寞就在路上聊天,聊着聊着就成朋友了。有一天风雨交加,在一个破庙里,这和尚就跟他说。你看我们不能喝酒、吃肉,你总得解解乏,买点酒吧。这个公差就很懈怠,把枷锁都给他打开了,买来酒,自己一边喝一边聊,最后就酩酊大醉了。这和尚等了这么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就找了把剃刀,把公差的头给剃光了,把公差的衣服脱下来,跟自己的袈裟换了个个儿,然后就雨夜逃跑了。第二天日上三竿,这个醉醺醺的公差醒了,好,清点东西。一摸,包袱在,公文在,找和尚和尚哪去了?就开始满世界找这个和尚,怎么都找不着。就惶惑中一挠头发,哎呦,头是秃的,低头一看穿的袈裟,就放心了,说和尚也在。好,那少了第四样东西,就是我哪儿去了?最后不能上路的理由是怎么也找不着我了。

  故事中的四样东西代表着我们生活中每天陪着我们的东西,包袱,是我们的衣食,我们的物质条件,房子呀,车子呀,衣服呀,上什么样的学校呀,大家都不会忘。公文,就是我们的立命之本,我们的职业、工作。和尚,是我们一件一件要做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无非就是学习,考试等等。而我,则是对囚徒和尚这个意向行使这种公务的权利的人。但是到最后我们往往在公务的历程中,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自己被置换成那个囚徒而不自知,到最后就是囚徒还在,我没了。我没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渐行渐远,可能背离了最开始的目标,但还是这么走下去,到最后意识到自己是被生活囚禁了的时候,却找不到也不愿意找到自己了。下午还跟同学聊的时候说到心理学上的习得性失助,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被社会化的和那只跳蚤差不多,在拿了玻璃罩之后还是跳不高,我们也是在长期压抑和被囚禁之后,得到自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会跳了,更没有了安全感,好像还没有在那个无形的玻璃罩里更安心。虽然会有抱怨,会有无奈,但还是会生活下去。还有从这个禅宗故事中我还领悟到,在生活这个押解的过程中,我们会渐渐地失去警惕性,渐渐的麻木,直到最后被置换了而不自知。会轻易的相信周围的环境,相信好的存在,这是我们的善良还是我们的愚钝?

  说到唯一性,每一种文化都有一种成长性,在长期的比较之后得出来的不可替代性。世界这么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生长空间,这也必然会生成差异。于丹提到芭蕾舞是和中国传统的舞蹈的区别,芭蕾舞是崇尚自由和追求自由的,在动作上体现出一种想要摆脱地心引力的信心,也通过这种肢体上的向上的表现来表达心灵上的信念。而我们的舞蹈却总是流连顾盼,圆润的。其实没有办法说出哪个不好,就想于丹说的在多元化的文明生态中,尊重它每一种生长的理由,承认差异,完成沟通,去构成一个新生态。

  对于生活我们都会有自己的追求,是每天置身于工作中努力奋斗,还是没事的时候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亦或者生活在自己的小生活小情调中,都是好的。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和学历,文化涵养,生长环境这些都没有关系。用自己的体温、生命去穿越岁月,亲近生活。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