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观后感范文 > 节目观后感《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2014-06-12 21:37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这应该算是我看的第一部有关于父亲母亲的纪录片,在观看之前,梁航彬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拍个纪录片,你们打算怎么拍?问题一被问出,同学们陷入沉思,而后陆陆续续有些答案传入耳中。有同学说,拍妈妈做家务事,有同学说,拍他们平时生活的场景,这时,我也在想,如果让我来拍,我又从什么角度来记录我的爸爸妈妈呢?

  我在上学期就已经听说过这部纪录片,但拖到现在才看,还是在老师统一公放的情况下。若问为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或许因为忙(如果这算是一个很好的借口的话),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家人这个名词始终会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最易感动的部分,虽然我承认自己有时就像个雪人一样冷冰冰的(不好意思,跑题了)。

  最爱家人的人会很轻易的在这部剧中找到泪点,之所以想写这篇观后感完全是因为想和爱家人的朋友们分享这种感觉(句子太长了,呵呵)。

  最感动我的好像有三处地方:第一处,是焦波老师要走出大山去上学了,父亲给他备了三大件(有件半大衣,三百多块钱,另一个不知道什么了,那个年代,能称得上是三大件的就已经很高大上了,朋友们脑海自动补字)。貌似那时焦波老师一直在外面读书来着,直到有一天听到父亲在工地受伤的消息。在这里,焦波老师描述了当时见到父亲的场景,瞬间把父亲那默默忍受痛苦而展现出的深沉父爱,完完整整的表达了出来。

  记忆中的描述有,父亲57岁出去摆摊做木匠,一直做到67岁,整整10年的时间。住在一个很简陋的棚子里,每天只吃白菜帮子,白馒头舍不得吃就用自己的白馒头来换别人的黑馒头,在工地受伤了就用白纱布包起来,但是血已经透出来了,就那样直挺挺的躺在那里,说到这里,焦波老师已经哽咽了,而我的眼泪已在眼眶。

  第二处,有一次天色已晚,但焦波老师要赶回去。母亲说要给手电筒充电照路,焦波老 师一个劲儿的说不用了,但最后拗不过母亲。母亲就在家门口拿着手电筒,照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焦波老师顺着那道光走着,走着走着,那道光渐渐的暗下来了,焦波老师以为母亲回家去了,就回头看了一眼,谁知道,自己的母亲还在那里佝偻的站着,举着手电筒,这时候,我泪奔了!

  第三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了,母亲也因为肺部病症复发而住院,两位老人是住在同一家医院,但母亲并不知道父亲住院,并且已经没多少日子了。在焦波老师去另一个病房看母亲时,他告诉母亲,一定不要说走了的话,一定不要说,母亲答应后为她办理了出院手续。在出院时,母亲从父亲的病房外走过,这位老人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远的诀别。

  回到焦波老师二姐的城里家时,母亲一直都很想焦波老师的父亲,但周围人都告诉她,父亲在家呢,并没有人告诉她,与她相依相伴了70多个年头的那位老人已经走了。在焦波老师因为工作要回北京时,母亲依依不舍的拉着儿子的手,当得知要去工作时,这双手还是 不舍的放开了。下楼之后,从镜头中可以看到老人在窗户边看着自己的儿子远行,从特写逐步拉远,老人依旧舍不得离开,或许真是那句话:儿行千里母担忧。

  最后是以焦波老师在空旷的山谷处,在父亲母亲的坟前大声呼喊:“父亲!母亲!”为结尾的,伴随着那两声叫喊,听着山谷中传来的回音,震撼着我,也打动着我。

  从这部纪录片当中,我不仅为父亲母亲对自己子女的那种爱而感动,而震撼,还为父亲与母亲那种相互陪伴70多个年头的爱情婚姻所惊异!或许,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还不懂什么是婚姻,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把爱情归于一种心动的感觉,可是这种兴奋感,这种多巴胺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的时间,3个月Deadline一过,两个人要怎么去面对接下来可能会平淡如水的生活呢?或许我们能从焦波老师的父亲与母亲的身上懂得这些。

  最后,我依旧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加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