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影评

2013-06-15 20:03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罗生门》影评

  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后来演化成指“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同时又都无法拿出第三方的公证有力的证据,结果使得事实真相始终不为人知,事实结果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事件或状态。

  1950年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运用影视画面语言思维为观众们讲述一个发生在战乱·天灾的年代的杀人案并且由此杀人案引发的各种关于人性的思考。导演黑泽明在日本电影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以其强势之风一改日本电影的柔弱寒酸,更是将日本电影推向世界,更是开启日本电影现代意识的人道主义者。有人说:他的伟大在与善于展示人心。

  本片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两部小说《竹丛中》和《罗生门》改编而成一位英国评论家曾写道:该电影保留了原小说多角度的叙述技巧,替每个人的自我叙述找到框架。甚至还说这部影片,内容取自《竹丛中》而框架来自《罗生门》。影片中除了当事人的自述外,黑泽明还加了樵夫的自述,让人看到“人人都有罪恶”、

  影片的中心事件是武士被杀,由此三位当事人和证人对质公堂。然而他们各执一词,目的在于掩饰对自己形象和人格不利的一面,并且当事人他们自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对自己的“谎言”深信不疑,不同的方式各自说出供词,片中几位要角表现十分称职,对白精湛,耐人寻味……

  武士被杀案件可以说分为好几个版本,当然这个版本是根据这些当事人口述的所谓的事实得来的第一个版本是嫌疑犯强盗多襄丸,我在一开始看影片的时候怎么都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对杀死武士一罪毫不掩饰吗,别人都是巴不得洗清罪名呢,但他却在为什么杀死武士的的问题上表现出极其英勇,这时候我突然联想到日本的大男子主义,我一下明白了强盗的做法包括他怎样去强奸武士的妻子真砂,在他自己的描述中自己也算是个英雄,自己也是很有道义。这也是人性自私的一面。

  版本二武士极力维护自己作为道德化身的形象,即便沦为鬼魂的他也要通过女巫之口强调是自己结束了生命,以此维护武士的形象。在刚开始强盗骗他说那边树下有宝藏,武士却跟着去了,这说明武士的贪欲,贪欲掩盖了他的理智,于是他跟着去了,所以导致了下面的悲剧。

  版本三就是武士妻子真砂的自述,武士妻子试图表现自己的无辜与受害者的形象,掩饰她挑唆两个男人之间的搏斗这一事实。

  最后事实的“真相”由樵夫说出。即多襄丸在强暴真砂后动了真情乞求她做老婆,真砂作为弱女子无法做出选择,而让男人们进行搏斗。不料作为武士的丈夫非但没有维护妻子的名誉反而畏缩起来,并称这样的女人不值得为其冒险最终女人由自责、痛苦转为复仇,以“名誉”之由挑唆男人之间的厮杀。

  但是这只是樵夫的“真相”,本片通过四个人的不同讲述的角度展现了同一事件的四种可能性,从而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重。剧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私而又不诚实的,就像在经济利益驱逐的今天,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

  当所有人以为电影要落下帷幕的时候,不料想却是另一波高潮的来袭,乞丐的一句话又将故事掀起风波弃婴的出现让人感觉很是诧异,婴儿。下人欣喜地去抢婴儿身上的衣服,面对樵夫的质问还理直气壮地反唇相讥,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包括这孩子的爹妈,包括多襄丸、武士和真砂,问道那个妇人的用来防身的镶满宝石的匕首去哪了,这时候转向砍柴人的镜头,砍柴人神色慌张,这时候我们已然了解,一些人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时,但我们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风格手法上来考察,都有理由相信,樵夫的话是基本符合事实真相的。除了偷走短刀一事之外,樵夫并没有说谎的任何明显理由,而且他同当事人也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他没有必要篡改事实。  那么,从樵夫所讲述的事实中,我们多少解开了一些疑问。三个当事人之所以说谎,其原因或是为了美化自己的形象,或是为了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包括樵夫本人,都不能逃脱自私自利的本性。这一切都说明他对人性早已失去了信任。下人的举动使得行脚僧的精神信念彻底动摇,不再相信人的无私。至此,悲观的论调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惟一的希望就在樵夫身上了。经历了对自己道德的谴责之后,樵夫自愿收养那个弃婴。这个朴实的行动实际上恰是对全片作出的总结,它不但重新唤起了行脚僧对人的信任,更让全片在结尾处形成了一个对道德加以肯定的基调。

  樵夫抱着婴儿离去时,行脚僧远远地站在城楼下看着他。如果说黑泽明在片中有一个代言人的话,这个代言人就是这个为世事困扰却仍心存希望的行脚僧。此时的罗生门,笼罩在一片阳光中,片头部分的阴郁和昏黯已经被重新燃起的希望取代了。也有人批评这一结尾略嫌生硬、勉强,虽然从艺术上看的确有这种顾虑,然而这种人道主义精神却是构成黑泽明影片统一风格的重要因素。

  罗生门黑泽明用独特的视角把观众置于审判的位置,电影中每个嫌疑人在被审判的时候,用我们常人的观点:在公堂上审判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衙役和县官。可是这部剧里,犯罪嫌疑人只是直面镜头,而镜头又相当于观众的眼睛,这就像这些话是在对我们观众说的,这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县官,在执行这一个审判的职责,这让人更加怀着一种很认真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电影,因为观众会不自觉得把自己置于电影中。这是电影在创作的时候最想表达的事情,就是将观众融入电影,电影将怀疑的心境铺陈到每个人的心中,使观众直到最后仍然布满不安的狐疑。而真相其实并不重要,即便存在也只是参杂了自私自利的貌似合理的逻辑。破败的罗生门仿佛就是人性的缺口,而人性就是那样残损的矗立着。而导演并没有将真相传达给我们,否则这部电影便没有震撼力。

  镜头—这部影片在摄影的方面采用了日本传统的静景式构图,一片在景别上虽重视近距离镜头的运用,影片中仍然保存了不少的远景与全景镜头,这些镜头除必要地交代了环境之外,在总体氛围上也使影片笼罩在浓郁的日本的民族特色中这也显示了这部影片是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当樵夫扛着斧头进山砍柴时,20个连续剪切的运动镜头顺畅自然,向我们暗示了这个人物的安分正派的本性,以及他此刻内心的轻松自在,。而艳阳下的景物却被添上灰色的背景色,这又告诉我们借来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现在呢的轻松自在与后面的紧张也形成强烈对比。而在多襄丸出场时,反常规的摇摄镜头,不稳定的跟拍,立即将这个人物的怪异个性展示于观众面前,通过这些镜头,我们从直觉上即可感到这个人物不易接近。关于多襄丸表情的一些特写,极为狰狞,又表现了他的强盗身份——凶神恶煞。而在多襄丸讲述自己杀害武士的时候,镜头跟着多襄丸,多襄丸在画面中仍占据主要位置,又加上多襄丸对自己的吹嘘,所以再他的故事中,黑泽明用镜头吧多襄丸塑造成了多襄丸自己编造的伟大英勇的形象。妇女真砂在叙述中将自己说得楚楚可怜,在遭到丈夫蔑视之后,绝望到了神志不清的地步。这一段的拍摄准确把握了真砂的这种主观印象,用一组短距离的摇移不定的镜头即表现出了她当时精神的错乱状态。总之全片摄影机的运动再加上场面调度,就有一种利用镜头而不是剪辑的内部蒙太奇效果。镜头的运动所带来的视觉感受自然具备着一些静止镜头所无法企及的魅力。

  构图—全片影片《罗生门》在构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给人以窒息感,灰蒙蒙的色调让人感觉伸展不开,很是狭隘。而在城门避雨处的时候,又有种被挤压的感觉。总之感觉喘不过气。

  音乐—几乎贯穿事件发展的过程,或轻松,或沉重,或紧张,或暗伏危机,在人物情绪极度波动(如震惊)时,音乐则戛然而止。因最后一段樵夫的叙述基本接近于客观事实,因此这一段落并未插入音乐。音乐在配合上构图,整个影片的基调基本定下来了  。

  今年三月份上映的《圣诞夜玫瑰》和罗生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被人称之为法庭版的罗生门,可见罗生门对于电影界的影响是多么得大多么的深远。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罗生门影评
  • 《近距离击杀》影评:人性真实的罗生门化
  • 《近距离击杀》影评:烽火狼烟罗生门
  • 电影《罗生门》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