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不肯去观音影评

不肯去观音影评

2013-07-30 22:37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不肯去观音影评

  从汶川地震伊始,近几年咱们国内多灾多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意外所夺去,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也仍萦绕在心头,在这么一个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时刻,出现一部以佛教为主题的感化类型影片,其对社会普世价值观建立的功能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的宗教信仰模式有别于国外,信仰人群范围的大多分布集中在西部缺发达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地域之间相对闭塞,信仰以此才能保证纯洁、坚韧。由此,世界上有许多声音质问、嘲笑中国是个信仰缺失的国家,虽说片面,但的的确确反应了宗教在国内的衰落。《不肯去观音》的诞生,很有必要性。

  影片以佛为主旨,故事上却并不若佛法无边、普渡众生般的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将二王相争的历史史实同佛教巧妙地相融合在一起,再截取几个一心向佛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片段来演绎。语境上很是照顾对佛教并不熟知的观众,让人很容易便沉浸于故事中。《不肯去观音》讲的是冥冥之中的“佛缘”,片中的几个人物,光王李怡、老翁余秀峰、使者慧萼、将军尉迟,命运固然各有不同,一个登基加冕、一个死于惨害、一个大彻大悟、一个含辱自尽,皆因心怀善念、慈悲为怀,而与佛相交对望,结下了不解之缘。女主角莲妹,更是活脱脱的观音化身。容貌姣好,楚楚动人,具有亲和力,为人心无杂念,乐善好施,至清至纯。即便是面对亲人或罹难、或身陷囹圄,都丝毫没有改变那颗堪比观音菩萨的心肠。她心里想的,不是复仇,不是惩奸除恶,而是感化人性,疏通人情,精心善待每一人、每一物。为了保护观音像而义无反顾地献身,最终让观音的原身驾临于世人面前,纯洁善良的光忙照耀到了每个人的心里。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光王忍辱负重,装痴卖傻,最后登基称帝的王者之路;另一条是东瀛赴大唐的使者慧萼历经千辛万苦的请佛之路。前者是为主线的剧情服务,后者则是为更深层次的中心内涵做打磨。不肯去观音,并不是观音不肯去,而是佛缘尚未成熟,需要层层考验的历练。观音像仅仅只是一个实体而已,信奉观音,信仰佛教,并非只是简单的朝拜、诵经、烧香、磕头。信仰是精神的层面,任何物质上的东西都是不需要的。余秀峰三代单传,烧出的观音像,最有价值的产物其实都印在了他的脑子里。慧萼的顿悟,也是如此,生死的洗礼让他意识到,观音像能否带回东瀛,这并不有多么重要。单单一个观音像,改变不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信仰。而把佛教的精神带回去,这才是普渡众生、催人向善的必由之路。

  《不肯去观音》与西方的绝大多数的宗教电影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它注重的是平和柔美,节奏舒缓而有韵律,而西方的宗教片则更加慷慨激昂许多。导演张鑫的手法非常细腻,整个故事能牢牢地立于观众的心上,能让那些完全没有信仰理念,纯粹看看热闹的观众,也能为之动容。这对于安抚当下国内民众的浮躁情绪是相当有帮助的。至于到底应不应信佛,或者说到底应不应该有一个信仰,影片给出的答案显然是开放式的。信仰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一部电影就能改变的了的。信仰的培养,需要的是一种人文氛围,而人文氛围是得日积月累,代代相传的。没有信仰,并非是全然不信佛。只要心存善念,慈悲为怀,佛随时都能降临到任何人的身边。这才是《不肯去观音》的普世意义所在。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不肯去观音》影评
  • 《不肯去观音》影评:洗涤心灵的宗教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