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电影青春派影评

电影青春派影评

2013-08-07 14:05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青春派》影评

  连导演自己都说《青春派》是一次命题作文。刘杰是个认真的好导演,基本上他以超预期的方式完成了这次小考,也宣告了他向商业电影的转型。

  关于影片《青春派》的质量,除了已经在国内有奖项斩获外,各方评论也都不错,褒扬居多,出品方信心满满,积极举办超前观影来积攒口碑。

  必须承认,《青春派》已经非常努力在接地气了。刘杰用心俯身,希望能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来讲述青春。所以,电影里有了青少年恋爱(也就是所谓早恋)这种再正常不过,却被主流话语体系排斥和异化的主题,以及懵懂的性意识与不管不顾的恣意,角色没有假大空的朗诵腔和话剧脸,基本比较自然真实地呈现出了大城市孩子的某种状态。甚至在一些情感和情绪的处理与表达上,电影做到了体贴与适度,足以让观众感动。这种感染力便源自于导演的真诚,他没有以成人的姿态去俯视,而是以尊重的态度去表达孩子的状态,单这份态度,便已经值得夸奖。放下身段,这对于一个60年代生人,一个长期拍摄严肃题材的导演来说,何其难得。

  技术方面,摄影出身的刘杰同样交出了上佳答卷,画面清新明快,音乐也可圈可点,各项指标均在“良”以上。当然,还是要吐槽一句,作为一部讲述美好青春,描绘唯美爱情的电影,逆光镜头为何如此匮乏?好不容易的一段,还非常不合时宜地放在了成人礼化装舞会这样有些生硬做作的场合中。

  尽管比较起其他国产青春电影,《青春派》已算是做得不错,但是商业化的定位和导演本人情感局限,成品距离佳作依然有距离。这种距离,并非导演或者技术的限制,而是那张由于年龄限制而无法跨越和理解的情感,那是一种对细节描摹的缺乏,对群体话语的贴合。这种差距,是一种几乎无法去弥补的代际鸿沟。

  比如九把刀的《那些年》,或者滕华涛的《失恋33天》,一定或多或少有作者的真实情感植入其中,有共通的情绪能引发观众共鸣。而一部概念先行的主题电影,却最容易脱离土壤,变得轻浮和想当然。还好,《青春派》仍然算是扎实,没有夸夸其谈也没有忘乎所以。感染力是有的,只是细节与感情的缺乏,让这种感染的力量仍嫌不够,至少没有让人念念不忘,再三回味,更缺乏让观众产生共鸣的符号与情绪,这种远离,是因为作者经历的缺乏和情感的偏位,他无法感同身受,只能用心描摹,因此最后出来的成品,工整别致、像模像样,却也难免浅白,流于概念和形式。

  可以看到,电影的宣传推广真正做到了九十分,在基本没有大牌明星参与的情况下,企宣努力寻找影片的话题点,在电影节拿奖,办提前场攒口碑,在《天天向上》等高收视节目中站台,为影片积累了不少人气。

  但是,对影片的定位,仍然能看出片方与宣传方的挣扎与纠结,比如《青春派》这个片名,以及角色半裸遮掩的主打海报,都让人以为这是一部《美国派》或者《梦精记》式的青春性喜剧。可实际看过电影,才发现完全是发行虚晃一枪。片中为数不多的涉及青少年性心理情节,比起现实中男生们荤素不忌的重口味,隐晦稀少到了简直保守的程度,通篇下来,仍然是一部围绕高考与青春爱情,满满正能量的校园“主旋律”,电影在煽情与喜剧之间拉扯,最后回归的却还是成长。甚至,为显严肃正派,电影也不免俗套地加入了类似“宏志生”的角色和情节,加入对“拼爹”这样当下现实的嘲讽与批评,仿佛电影非如此不能升华,一下掉入了那些传统主流青春电影的窠臼,却又浅尝辄止,不去深谈。

  电影最后,一组快速剪辑加抒情旁白的段落,让铺垫的情绪逐渐积攒,释放的出口却由片头的爱情转向了被误解的严师,让人满满的感动无处释放,瞬间一泄而空,这样的尴尬,大抵也反映了电影纠结不清的本质。

  总的来说,《青春派》叙事通顺自然,角色形象鲜明,情感真实丰富,部分段落的情绪也足够到位与动人,但是代际的差异难以磨合,先天性地缺乏代入感,在情感上仍有缺乏,难以唤起更多共鸣。刘杰好像造出了一个功课良好、听话懂事的优等生,却永远不是让同学们念念不忘的“沈佳宜”。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青春派影评(一)
  • 《青春派》影评:中国式青春文/梦见乌鸦
  • 电影《青春派》影评
  • 青春派影评
  • 《青春派》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