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鱼缸》影评

《鱼缸》影评

2013-08-08 08:30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鱼缸》影评

  从女孩到女人,只转眼一瞬,内在的突变,连父母都置若罔闻,只有敏锐的导演能发觉。安德里亚?阿诺德抓住了,残酷青春里的一个耳光,一场情变,悲痛到崩溃的无言。女孩为这个成长付出了贞洁的代价,没有被谎言撕裂,终于“在路上”。十五岁的那个夏天,在经历了生死爱恨,精神割礼之后,女孩离开了破碎的家,拉开了人生第二道帷幕。

  一、循着白马起舞

  安德里亚?阿诺德,曾经凭借短片扬名奥斯卡,《红色之路》是她在戛纳的初试啼声,引来全世界对这位擅长女性题材导演的关注。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她作为两位入围的女导演之一(另一位是金棕榈得主简?坎皮恩),带来了新片《鱼缸》,再一次用少女细腻的成长经历,征服了全场的世界媒体记者,最终也捧得了“评委特别奖”。甚至不少影评人认为,她在伦敦东郊拍摄的这部作品,比起前作更加完整、成熟,应该拿到评审团更高的荣誉。

  像所有成长类影片一样,《鱼缸》的剧情并不复杂,仅仅是单线关注于某个人的生活:一个叛逆的贫家女孩,在十五岁那年经历过一段情感,一个男人,让她突然长大了。从女孩到女人的那一刻,或许只是几秒钟。当昨天还是与母亲争吵,与姐妹谩骂的女孩米娅,今天突然变成了一个有目标和责任感的女人时,这世界在她眼前,突然就变了色。影片的长处,正在于导演阿诺德敏锐的把握住这种变化,既不煽情,也不平淡的吐露出来。整部《鱼缸》的节奏一直保持的好,绷得住,没有因为高潮的到来而泄成通俗剧。摄影和配乐也是两大亮点,看后给人以流畅清新的希望之感。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白马,让米娅为之心动,这是种最原始的吸引,连观众都会企盼孤独的女孩和动物之间会出现情感上的交流。女孩与马,这在精神分析学上早已有着特定的寓指,曾经有不少影片都在这两个具象的情感符号上大作文章。米娅在郊外的旅行车旁,发现了这位“美丽的朋友”,发自内心的喜爱,让她不由自主的想偷走,占为己有。对于一个道德观缺少的女孩,这样做在她看来并没有错。对于白马如此,对于母亲的男友也同样毫不顾忌,可危险就在于,后者并不想白马看起那么纯洁、善良。男人是野兽,绝不是驯服的伙伴。对于白马,有太多的诠释,可在导演阿诺德看来,影评人的某些解释其实是过度了。她在记者发布会上表示,出现白马的镜头,纯属一个巧合,连自己都没想到那么多心理学上的复杂分析,直到影片拍摄结束后上网一查,才让自己大为吃惊。对于这个细节的符号化探讨可以终结了,但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解释,那就是女性导演出于本能的感觉,潜意识里翻出了儿时的向外,与大家形成了共鸣。

  影片中的女主角扮演者凯西?嘉瑞斯,正是一位没有表演经验的同龄女生,她的本色出演,让这部影片更加可信自然。导演阿诺德在小镇车站的人群里发现了她,独特的气质,那种不服输,又无所谓的劲头,很适合《鱼缸》剧情对女主角的要求。在剧情中,有一条她学街舞的线索,这也让适当的场景配乐达到了渲染情感的作用。影片的主述对象,从一而终都是米娅,没有旁支废话,导演始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说话。更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把故事处理成老套的励志剧,少女的成长也不是因为舞跳得好,拿了奖。正相反,米娅跳得很糟,让她成为女人的原因,还是因为一个男人,一个有魅力的‘帅蜀黍’。

  二、情人,帅蜀黍,和女儿

  这个帅哥就是国际影坛新生代的男星迈克尔?法斯宾德,他因为去年的《饥饿》大获业界赞誉。《鱼缸》里他扮演的科诺,有家有室却勾搭米娅母女,由于害怕负责而一逃了之,男人的自私虚伪和道德缺失,在导游阿诺德镜头下切肤露骨。但这里每个人都有其复杂性,科诺对女儿的爱,米娅母亲对女儿期盼,都在高潮前后逐步袒露。为了这个高潮的到来,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默默的铺垫下很多暗示。米娅对科诺的感情,带有明显的恋父情结,她在一个缺乏男性光辉的家庭里长大,身边只有单身孤僻的母亲,任性淘气的妹妹。一旦在这种环境里出现一个中年男人,即便只是他粗壮袒露的肌肉,都能带给米娅某种安全感。在影片中,导演多以米娅的主观镜头,在背后观察这个睡在沙发上的“不速之客”。他的温柔,幽默,性感,给米娅的生活照射出一束耀眼的阳光,在弥补了父爱缺失的同时,也诱发了身体里最原始的“性致”,如一颗埋藏多年的种子,在爱抚之后终于破土萌发。

  科诺对米娅的诱奸,由此可以预见到,《鱼缸》给观众展现了一个最标准的案例。情窦初开的女孩,把对未来的渴望,率先寄托到一个男人身上,一个比自己年长很多的“叔叔”,他能带给自己比男友和白马更多的安全感。导演在影片中,多少也给出了米娅对两种男人的看法,另一个年仿的邻居,白马的主人,本可以充当她的男友。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平等的朋友基础上,而一旦平等了,就没有了敬畏和神秘感,爱情索然无味。

  米娅的成长经历,在影片中经历了两次“升级”,第一次是“性的初试”,第二次则是“生命的体验”。相比之下,第二次对米娅的触动更大,她在突然之间领悟了生死的差别,自己需背负的责任感。所有这一切突变,都来自于米娅对科诺朦朦胧胧的爱。就因为这份爱,她才会去追踪逃避的男人,探寻另一种生活,当她发现真相后,无法承受。如同一个巨浪劈头盖脸的袭来,父爱与性启蒙的美妙一同遁入黑暗,真相把米娅脆弱的神经彻底击碎,她的肉体也无法承受,居然出现了“失禁”的画面。影片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两个场景,一是米娅毫无防备的蹲在科诺的房间里,任由自己的身体排泄崩溃。镜头上摇,窗外的阳光,与室内昏暗压抑的心情形成反差。排泄的声音,构成了独特的画外空间,观众无法想象,却可以理解米娅的失常。米娅私闯入科诺的家中,发现阿诺德的家庭秘密,这是影片可以预知的发展,如果是她颓废的母亲,当然不会有此反应。那一刻米娅回到了童年,在情人女儿的玩具旁手足无措,也由此可见米娅虽然叛逆,但内心却是单纯脆弱。残酷的疤痕在这一刻划下,米娅必须学着面对事实,失禁的过程,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缓冲。阿诺德没有回避,镜头再度收回时,米娅已经穿上裤子,站了起来。

  很多人喜欢另一组画面,也是影片中最具诗意的场景-米娅惊吓了科诺的小女儿,一路拐骗、追逐到河边,“从这个画面就可以看出,阿诺德比《红色之路》时更加成熟洒脱了”法国著名影评人让-吕克?杜万在戛纳如此评价。广阔的草苔上,奔跑着两个不同命运的女孩,一个是家庭美满的幸福,一个无人怜爱的孤独。阿诺德是克制的,她没有让这种显然的对比变得煽情,毅然摒弃了配乐和特写,只用客观的全景来叙述人物动作。在女人最基本的嫉妒之后,米娅作出了超越道德的举动,但她悔过了,哪怕这种悔过是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可至少她救起了女孩,完成了一次自我内心的救赎。就是这一瞬,她不再是房间里任性的“女儿”,迎接这个高潮的到来,承受命运托付的责任感,以及科诺作为“父亲”的一记耳光。

  三、缸里的三条金鱼

  没有人再见到米娅,她独自开车走了。也没有人一睹真正的嘉维斯,这位充满个性的少女,并没有随着导演来到戛纳领奖。因为在她的人生中,有另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成为一个母亲。影片在戛纳上映时,年仅20岁的女主演正在医院里分娩,如果把《鱼缸》银幕内外的故事联系起来,观众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成长路线:女孩-女人-母亲。影评人对授予嘉瑞斯“影后”奖项的呼声,虽然是对其本色表演的极大肯定,但与女性真正的人生荣誉比起里,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作为一部展示英国底层社会,探究普遍角落的现实主义力作,《鱼缸》不乏戏剧的张力,在手法上可以看到达内兄弟的影子,内在情感上,又与索菲亚?科波拉有某种共同之处。在许多法、英、美国的影评人看来,安德里亚?阿诺德做到了诗意和写实的契合,把少女的心理聚变,通过具体的人物关系呈现出来,“没有幻想,也毫不偏移的直视”(《电影手册》)。

  片名定为《鱼缸》,其寓意是女主角米娅生活空间,置于一个狭小的贫民间里,精神状态和物质条件都十分局促。但阿诺德的镜头并不局限,她在城市空镜和郊区全景之间游走,内外过渡自然,在心理线索的演变下,为观众逐渐打开了一个明朗的空间,一个开放的结局。就像鱼缸,虽然四面都是玻璃,但依然透明坚固,能让外部的光线自由照射,偶尔呈现出美妙的折射。在这个缸里,本来游弋着三条孤独的金鱼:母亲、姐姐和妹妹,教育的失败,性格的缺失,造成了三条鱼并没有多少交集。是男人的到来,搅浑了这一缸水。少女寄望的温存体贴,母爱、父亲和男友,以及那匹只活到十六岁的母马,一一道来,都在预示着米娅(也是嘉维斯)终将长大。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