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真人游戏》影评

《真人游戏》影评

2013-08-19 17:15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真人游戏》影评

  《真人游戏》是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继《怒火攻心》、《怒火攻心2:高压电》之后,合作编导的第三部电影。马克二人执导的影片总是带着他们鲜明的个性烙印:快节奏,性格突出的角色,异常火爆而血腥的动作场面。而在这部新作中,导演马克?耐沃尔代和布莱恩?泰勒二人在华丽的爆破场面与枪林弹雨的枪战戏背后,为影片赋予了超越一般枪战片的深刻思想性,以及对于社会现状的暗讽。

  《真人游戏》是够厚道的,君不见施瓦辛格鼎盛时期的《过关斩将》,杰森·斯坦森主演的翻拍自史泰龙早期作品的《死亡飞车》都是顶着不久之后若干年的名号来招摇撞骗,主角硬是被误塞到死囚堆里,一上场二话不说就发挥本人的肌肉特长,一路打拼下来直至演职员字幕缓缓升起。在这个角度上来看,《真人游戏》怎么看也是鹤立鸡群,编导在打造未来世界方面下了更大的功夫,出来的成果也更对得起科幻片这三个字,虽然前提是大家都是矮子。

  反过来看,像卡贝尔一样的胜利者,即使他是一个死刑犯,也会被疯狂的人们盲目地视为超级英雄,将他的照片喷绘满街道楼宇。“死刑犯”与“英雄”,两个天然之别的概念,在这群狂热的人们眼中,判断的标准竟然只是他杀掉多少无辜的人,能够踩着多杀人的尸体活下去。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泯灭。

  大部分射击游戏之所以要专门设计成第一人称视觉,恐怕还不是讲究那份主观参与性与临场体会感。人家玩游戏大抵尝个新鲜,图个快感,于是乎就出现了一个误区:游戏营造得越是逼真就越能制造快感,血脉贲张如获高潮。编导循着此思路用活生生的真人来代替荧幕中冰冷的符号,乍一看这种想法很直观,没有什么比操作真人来得更有质感,倘若被爆头的家伙是真人岂不更值得在玩家圈子当中大肆标榜?生或死都客观地存在着,真实地上演着,但绝对有违伦理道德,又牵涉到法律盲区的问题。到头来玩家图个悠闲的初衷彻底变味,转而变成花钱一尝杀人滋味的变态行为,玩家还会那么乐在其中吗?而且不只是参与者乐在其中,观众也能够抛开根深蒂固的道德规范一同撒野,最过分的是假设天朝首都的人民群众也是其中一份子。可以说这种全民动员的行为实在是想当然, 其前提也必须是人类体内有种叫做嗜血因子的东东被激活了。《真人游戏》的编导没想到在探究群体心理现象的问题上实现多大建树,只是将那份兽性的存在视为前提,而且这个前提很重要。

  《杀戮者》中的失败者,有着中枪而死,有的被炸得四分五裂。这些死者们残肢断臂,最后都会被冰冷的铲土机,聚拢在一起销毁掉。仿佛那些只是坏掉的玩具,并非真实的人类。这些与别人一样有着梦想,有着家人的死刑犯们,就这样被无声地埋葬。他们的死亡,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为他们流泪。

  在《真人游戏》中,导演极尽所能地为观众展现出了《杀戮者》这款真人游戏的血腥与暴力。爆炸不断,子弹横飞,火花四溅。每一个死囚犯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不断地开枪射击。对于喜爱枪战场面的观众来说,真可谓是一场视觉盛宴。可是在这些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画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对于生命的冷漠。在《杀戮者》的转播中,观众们热情高涨地呼喊,渴望看到更多的流血和死亡。却没有人在意,那战场上一个接一个倒下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类。那些死刑犯们之所以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被富人当做玩偶,去玩一场死亡游戏,那是因为他们有着对于生命,自由以及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可是这些美好的希冀,被卡斯特所利用,成为了他赚钱的工具。

  这种极具真实感,可以体验以生命为代价,又不用付出生命的枪战游戏,自然得到了玩家的热烈追捧。大批的死刑犯为了出狱,也积极地参与到了《杀戮者》的游戏中。而卡斯特将《杀戮者》的战争场面进行全球转播,又再次大赚了一笔。

  电脑天才肯?卡斯特设计了一款名为《杀戮者》的游戏。《杀戮者》不同于以往在虚拟中进行的网络游戏。它是让游戏玩家通过神经控制的方式,操纵真人在真实的世界中进行游戏。基于这种游戏模式之上,肯?卡斯特衍生出了一种极为刺激的游戏方式。那便是让游戏玩家付费,用死刑犯的身体,去进行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同时,自愿参与游戏的死刑犯只要能连胜30战,便可以重获自由之身。

  《真人游戏》中的未来观,整体稍显稚嫩,部分不乏白描,算得上称职,比那些单纯为肉搏找藉口的动作片要强。最教我料想不到的地方是它竟然安排了一股地下势力来暗中对抗亿万富豪,外加Kable的操纵者,银幕上一向不讨人喜欢的女记者,不受玩家控制的黑人打手,大反派肯·卡索施展的机会又足够多,影片的架构不可谓不庞大,几乎令人向着《黑客帝国》以及《V字仇杀队》的方向YY。可惜剧本漏洞太多,在主角过度个人英雄主义的抹杀底下,其他人物有些如同断线的风筝,一去不复返,有些偶遇顺势的大风,侥幸归来但形如鸡肋。回归到主线,其实无非又是一顿再普通不过的炒冷饭:主角遭陷害而身陷险境,最后一场比赛必然落入对方算计,面临的突发事件但终能顺利会师;反派往往有钱又有权,并且喜欢将主角的亲属留于身边,这些都不一而足。试想下如果搞成群戏,说不定可以超越爆米花的层次,仔细想想,在科幻片这一庞大类型片的领域中还真是缺少一号多线叙事的作品。

  除了这款名叫Slayers的极端暴力游戏以外,还有一个原理上酷似《模拟人生》的项目叫“社会”。在此就不得不提及一下其中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的七彩恣意搭配的光艳世界。但是不管外观再具迷惑性也罢,其本质实际上有且只有一个,一字记之曰性也。围绕着其中元素再多再乱,都离不开狂乱的性欲,这简直就是SM爱好者们的福地。结合前文所说的“重要前提”,这种人不仅存在,而且大规模驻扎。影片用了一个约翰·杜见到他恨不得将他分尸的胖子--一个极端到任何丑陋的形容词都可以加诸于他身上的角色作为代表。他控制着主角杰拉德·巴特勒的老婆--“社会”里的专业“演员”换上招风的服饰,四处勾搭异性。 这是网络时代之中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有了马甲的遮掩,做出出格的事也大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只要你合法就没人可以追究到你。况且在影片中法律这东西连装饰都配不上,其结果就是赤裸裸的恣意纵欲。这个亿万富翁肯·卡索筑建的游戏王国只有暴力和性两种组成成分,导演将这二者拓展成为未来社会的二元色,眼花缭乱,紫醉金迷,礼崩乐坏,连银幕之外的观众也心驰神往那就对了。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