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失恋33天》局评:之姚笛转型

《失恋33天》局评:之姚笛转型

2013-08-23 15:58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失恋33天》局评:之姚笛转型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时,你们看到的将是一篇歌颂体的观剧感。确实,看完《失恋33天》的电视剧版后,内心涌动着对姚笛表演成功转型的一份惊喜。

  姚笛的岁数不小了。第一次见到她还是《北京晚报》著名记者金力维做实习记者的那一年,也近十年之久。当年姚笛主演的电视剧《鲁班大师》,在北京南三环的建筑行业的某大厦举办了新闻发布会,金力维的那句惊天地泣鬼神的提问,让姚笛彻底留在了我们这批记者深深的脑海里。后来,看着姚笛一路走来,从红楼选秀开始,从林黛玉最后到《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我们觉得姚笛终于熬出头了。但《红楼梦》之后的姚笛还是颇为彷徨。一是新红楼并未达到理想收视效应,二是姚笛自身的特点也很难让她能迅速被大众认知。

  姚笛来自浙江,有越剧的童子功,属于标准的花旦,从她越剧表演记录的林黛玉角色看,她学的应该是王文娟的王派。十多年来,赵薇的格格使得一批花旦型女演员看到了一夜成名的惊喜,其实,花旦型女演员是很难在星途上走得很远的,因为这个行当的自身局限。花旦型明星往往吃青春饭,要在过了30随后转型,靠的就是智慧,比如赵薇、伊能静都属于最后靠智慧长久的。相对,青衣型的女演员艺术生命力长久些,年轻时走红的机率极大,而过了30而立,自然又是青衣型女演员黄金时期,比如姚晨。姚笛与姚晨,一字之差,星途之别却是千山万水。

  姚笛没有姚晨那么幸运,她在青衣型女明星盛行的新时期,走得格外艰难,终于熬到了《裸婚时代》成为焦点,姚笛在文章的携手中,将国产电视剧一举推进了“小妞时代”,她也成了小妞电视剧的最大的受益明星。特别经过《男人帮》《北京青年》等赵宝刚电视剧品牌的护航,姚笛潜在的表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爆发,直到《新恋爱时代》。这一系列小妞电视剧,姚笛发挥了花旦演员的优势,俏丽生动,但这些角色其实差异性不大,所以姚笛又遭遇了一个瓶颈,直到遇到《失恋33天》。

  从小说到电影,一部《失恋33天》让白百合一夜成名,接棒电视剧版的黄小仙,姚笛面临的压力绝不亚于演家喻户晓的王熙凤。白百合之所以因北京姑娘黄小仙脱颖而出,主要是演员本色魅力与角色特性高度融合。相比浙江姑娘姚笛要演满嘴京片子台词量极大的黄小仙,确实在本色上就有距离。其次,电影版白百合的出色得益于文章的搭配,文章也是能旺女演员的好先生,在《裸婚时代》里就给姚笛巨大帮助,而电视剧版里是张默演王小贱,可以说,张默不如文章贴近这个角色,缺乏一种灵动的幽默。姚笛的小妞电视剧更多是喜旦的性格,不像黄小仙这样的一往情深,纠结于失恋的痛楚,从喜旦到悲旦,这是姚笛需要跨越的第三个障碍。

  看完电视剧《失恋33天》,没想到这三大障碍,姚笛全部飞跃。姚笛虽是北电表演高职班起步,但一直在电视剧片场实践出真知,加上近年师从赵宝刚,在《男人帮》《北京青年》两部戏的锻炼中,台词能力远远高于同年龄段的其他女演员,姚笛身上早已有了北方女孩的个性熏陶,她把握黄小仙倒不是难事。由于电视剧的篇幅远大于电影,这也给塑造黄小仙带来相对的空间。电视剧版写实了黄小仙失恋的直接动因,那就是佳期的介入,小仙与佳期从闺蜜到情敌,佳期的戏份的加强,也侧面给黄小仙更多个性展现的可能。可以说,剧版里的黄小仙更为立体与丰满。姚笛在剧中以泪洗面,导致实拍时基本不化妆,素颜出镜,内心戏的挖掘是姚笛塑造黄小仙的主要出发点。全剧演到中段同窗婚礼,黄小仙最终发现那段恋情覆水难收,在街头的那段发自肺腑的痛哭,是真正放手后的另一种释怀。电视剧里的黄小仙,让我们看到姚笛演内心戏的巨大潜力。

  与之配戏的张默虽是好演员,但与王小贱有点远,王小贱的很多言行搁在文章在电影里的表演风格上甚为可爱,但张默的本色上就显得不那么举重若轻。张默的这种错位,姚笛始终在弥补,也可以说,姚笛是在与张默的风格差异化中,找到了剧版黄小仙的特性。电视剧《失恋33天》导演风格化痕迹很重,不是常规情节剧叙事,强化的是人物内心的描写,大量音乐来渲染情绪,演员的表演比较靠近电影化。姚笛适应了导演的这一风格。但电视剧观众是否能适应这一风格,最后还要收视率来说话。

  经过电视剧《失恋33天》,姚笛真正有了一次表演上的完美转型,她跨越了自身的各种障碍,在对角色的驾驭中,走向更宽广与从容的空间。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失恋33天》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