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六)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六)

2013-09-30 09:20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

  整个九月份的档期被月底上映的《狄仁杰前传》瞬间点燃,33%的排片赚取6400万票房,相对于单日票房冠军的《小时代1》,上座率显然是高过了后者不是一个档次。国产大片缺席国内院线9个月之后,终于一扫阴霾。

  《狄仁杰前传》是徐老怪继《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龙门飞甲》之后的一次重头戏,如果谁《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是徐老怪真正进军内地市场的成功试刀石,《龙门飞甲》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跟着“3D”风,另外一方面可能是出于战略储备,为这部《狄仁杰》的续集积蓄技术力量。《狄仁杰前传》的票房大热,可以肯定的是,不久将来,华谊兄弟必然会将《狄仁杰3》的拍摄计划提上日程,真正意义上打造出了中国式大片的“系列”传奇。

  1、香港导演与徐克

  电影系列的拍法在大陆少见,好莱坞则是常态,在80、90年代巅峰时期的香港电影也曾经给这种电影产业的模式增色不少,徐克执导、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徐克作为香港电影圈目前大哥大级别的人物,他与吴宇森、王家卫等大师级的导演相比,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的“创新”追求。曾几何时,香港的“电影新浪潮”受到欧洲电影理念的影响,对于传统类型片和电影的革新成为香港电影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重彩,当时的干将们如今依然坚持着“变化求发展”的只有徐克一人,许鞍华现在的艺术创作早让人们忘记了她也曾是那个追求“创新”和“变革”的重要人物。

  徐克对于香港电影节商业类型片的贡献绝不亚于成龙对于“功夫喜剧”、周星驰对于“无厘头”的成就。在80、90年代,大陆电影院线几乎瘫痪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大陆的观众都是窝藏在录像厅靠着卡带以及后来猖狂的盗版DVD光碟度过了单调的娱乐时代。每一个人对于“周星驰”、“林青霞”、“黄飞鸿”、“成龙”的烙印都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而当香港电影走向陌路的必然性摆在面前的时候,众多香港导演和电影人的北上掘金,一方面给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商业化进程带来了人才力量,另一方面也大大加快了大陆电影产业的进程。

  2002年,中国电影依靠一部《英雄》走进了大片时代,同时也迎来了商业电影和院线的时代,十年的发展,中国大陆电影市场扩充的速度比中国的GDP增长率还要吓人,每年30%的增长额度让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看到了钱的味道。香港电影人的北上凭借两个契机:1、香港电影的没落;2、大陆电影的兴起。

  香港电影没落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中流砥柱的导演远赴美国,使得香港电影后继无人之外,一大波具有影响力的演员的息影和老去也成为众矢之的。但是很多人忽略掉了一点,那就是进入数字科技技术膨胀的21世纪,香港电影的落后与不肯改变,成为这段辉煌终结的最终原因。北上的香港喜剧导演王晶、刘镇伟、刘伟强、黄百鸣等人在80、90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节铸造了无数的辉煌,可是他们固步自封的将这种“恶搞”式的喜剧嫁接在内地,一开始票房飚红,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沉浸了数十年的内地在开放了之后人们审美和认知的步伐的速度快得惊人,所以他们很快就是去了市场。时至今日,2013年,港式电影的票房滑铁卢频频出现,香港电影人怪罪于内地电影公司,其实他们远没有考虑内地观众到底需要什么。

  徐克在香港扛起了经典的“功夫片”大旗,所谓的“功夫片”主打的是“侠气”精神,弘扬武术和传统文化的真谛,与成龙的“武打片”不同,这种影片的核是硬的。他和李连杰联手创造的“黄飞鸿”时代,确实是具有划时代的性质的。徐克的电影风格一直都以“变化”而着称,处女作《蝶变》中对于技术的处理,《黄飞鸿系列》中对于传统武打片的巅峰和重新塑造;《东方不败》等金庸电影中对人物的全新定位;《青蛇》《倩女幽魂》等片中对于传统神话魔幻的演绎;《蜀山》中融合了技术与当代元素的实验……这一系列的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只能证明一点:即使颠覆,他总是能够找到观众想要什么。

  “创新”就意味着危险,但是徐克作品的大旗,一直以来都是在变化中寻求生存的秘诀,从他的成就看,“变”成了徐克电影中最大的生命元素。在现在的内地电影市场中,还有为数很多的香港电影人在继续的做出自己的努力,主打悬疑类型的麦庄组合、尔冬升等人还在继续霸占着“悬疑”这个内地无法破土的类型,其他的到严重除了固步自封和掘自己棺材本的王晶、黄百鸣等人之外,曾经执导过《武状元苏乞儿》的陈嘉上也在做出改变,他执导的《画皮》收获了不俗的口碑,这部影片的变化尚且不多,但是在《画壁》、《四大名捕》中的改变,则让他成为风口浪尖的上的人,多数观众不买账,并且差评连连。

  相比徐克对于《狄仁杰》的改动,虽然同样取材与中国传统文学题材,徐克的做法是取了一个“核”,这个核仅仅在于三个字的影响力:“狄仁杰”,电影的绝大多数都与这三个字无关。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狄仁杰前传》中,徐克对于“狄仁杰”的改编完全就是天马行空的原创作,两部影片都是主打“悬疑”叙事风格,通过“福尔摩斯”式的探案过程,加上凌然匪夷所思的大场面、怪物、诡异事件来抓取观众的心理,两者都主打“魔幻”、“玄幻”风格,杂糅类型,成为这两部影片最重要的特征。这与观众传统意义上的“狄仁杰”完全不同。

  也许徐克正是抓住了观众对于考证史实的懈怠性,以及观众对于“大片”的崇拜心理才做出调整的。加上了“神秘”的特质,使得影片更具有一定的卖点。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虽然这种改编赢取了票房,可是最终还是将影片落入了“空”的陷阱,影片并没有做到优质好莱坞大片那样有一个主心骨的内核,电影看起来像模像样,故事中规中矩,特技美轮美奂,看完了就是一肚子白开水,索然无味。

  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来势汹汹,从特技水平就可以看得出,虽然水下3D技术的噱头来的很诱人,但是看完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3D层面的技术革新并没有达到宣传所说的那样。3D的给观众的感官依然靠的各种武器飞来飞去,以及各种景深等拍摄技巧来达到的,这一点和《龙门飞甲》没什么不同。徐老怪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少年派》的3D技术影响,也尝试了一些用3D来叙事的东西,比如狄仁杰亦或是银睿姬讲述事情的时候背景会幻化成过去的画面。但是这些只是达到了视觉的转换和简单的叙事转接点,在叙事的推进上并没有做出很多的努力。

  整部影片最大的特技在于怪兽的制作。虽然整部电影中那个巨大的怪兽并没有出现太多次数,在高潮戏的时候才真正的露出了真面目,但是整个怪物的形象和特技制作还是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看起来确实挺能吓唬人,也足够惊悚。如果和好莱坞相比,确实有一定距离,但是对于整个亚洲电影圈来说,绝对是一流了。

  特技层面徐老怪做出了很多的尝试,布景、色彩的运用都很好,很炫目,但是对于叙事层面来说,确实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故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确实没有太多的硬伤,对于这样级别的商业电影来说也足够合格,观众也不会呈现《富春山居图》那样的吐槽。但是电影就是看起来不那么给力,有点食之无味的感觉。相比《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将“玄乎”劲放大了很多倍,《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诡异还有逻辑可讲,包括“道观”、“自焚”等诡异事件的解释都还算合情合理,虽然“毒虫”的说法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根据,但是好歹观众会觉得“可能有这回事”。所以《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剧情紧凑、可信而且足够新鲜(起码在那个时候来说),观众很少在大荧幕上看古代人学福尔摩斯一样的探案。

  但是到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这部电影的内核变得“空了”,完全没有了接地气的合理性,暂且不说“蛊”这种曾经只在玄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毒虫”的真伪性,那个巨大的怪物肯定就给观众代入了一种观念:“这是假的”。个人认为怪物电影的魅力在于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或多或少有“自虐”的倾向,就如同人们喜欢看血腥暴力电影一样,是出于心理宣泄,再加上人天生的“好奇心理”促成了怪物电影的观影效果。

  怪兽电影的创作手法绝大多数是出于“科幻”概念的,电影中也总是会给出真正的原因可循,《汉江怪物》、《环太平洋》等电影都给出了看着合理的解释。但是《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怪物以及人中蛊变成了“龙”的模样的合理性解释电影中是完全缺乏的,这就是这两样东西的存在(也是电影的核心)本身就是为了“糊弄观众”而塑造的,绝非依托剧情而设计。以此看来,《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看完之后对于剧情的白开水感觉,必然是有逻辑潜质的。

  从客观上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是中国国产电影最靠近好莱坞制作标准的一部,不管是特技技术还是类型元素都看得出比较明显的好莱坞的国际范。从制作和电影产业的考量,《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也完全倾向于了工业化的制作模式,而从观众的角度考量,电影中也是将好莱坞那种惯用的商业元素用尽了:美女、神秘感、怪物、悬念、偶像、大场面、特技水准、动作、冒险、历史……这些元素在美国被验证了数十年证明确实是刻意扎进观众的心眼的,尤其是现在北美观众开始厌倦这些元素的时候,国内观众依然延迟着对这些元素的喜欢和崇拜,因此才有了《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集体爆发。

  在人物塑造上,《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也都比不上《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来的更实在。邓超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里的形象是让很多人都记忆深刻的,对照人物应该是“尉迟真金”,在《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尉迟真金的外形设计也还好,红发红眼,可是他压根没有展现这种外形特征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人物出场,刘德华版的狄仁杰以“瞎”出场,赵又廷版的狄仁杰则以“看热闹”出场,人物视觉和剧情上的冲击力瞬间降低。即使银睿姬的出场是万人空巷,可是一个被选中祭祀、爱人消失了的女人还能够如此淡定的在百姓面前搔首弄姿,这确实有些匪夷所思。第一次集中打斗中的对手竟然是人贩子,这种设计,确实好笑。

  客观的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在“悬疑”、“探案”的节奏上控制的还算可以,除了“真相”过早的大白,其他的悬疑点的设置还算足够有力度,只是被过多的打斗“炫特技”给排挤掉了剧情上的紧张感,几乎所有的节奏都是被“打斗”场面来控制的,这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伤。怪物是为“阴谋”和人所控,而影片高潮之前快速的解决掉了“阴谋人”,只是为了给怪物腾出空间,这未免有些太单调,不够丰富,也没有完全的体现出“阴谋”给全剧情带来的紧凑感。所以,看《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不要带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影子去看,因为你看不到真实的剧情所在,你能看到的,只是“打”、“打”、“打”;“怪物”、“怪物”、“怪物”;然后呢,没了。当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面年轻人的几个笑料段子包袱抖得还算可以,也算是这部纯视觉电影的一点亮点吧。

  3、徐克的实验报告与中国电影

  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电影银幕上的“国产大片”走过了这样的一个过程“武侠”——“史诗”——“魔幻”。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武侠”的代表;《赵氏孤儿》、《金陵十三钗》、《赤壁》、《投名状》是“史诗”题材的代表;《画皮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西游降魔篇》、《白蛇传说》以及还没有上映的《白发魔女传》、《大闹天宫》则是魔幻的代表。2012年《画皮2》将“魔幻风”刮起,2013年最新的立项公示中,诸多电影公司开始纷纷朝着传统神话魔幻题材动手:《封神》、《钟馗》、《西游记》、《捉妖记》等题材都是取材自传统的文学名着。

  而中国历史上另一位断案高手“包青云”也传出要被改编成魔幻奇侠电影呈现,再加上近些年具有魔幻元素的《鬼吹灯》、《盗墓笔记》开始运作的消息,未来五年之内,中国大陆的市场上将会刮起一片“魔幻”风,这和有预期的“囧喜剧风”和“小妞电影风”成了大陆电影最为闪耀的亮点。任何人都知道“扎堆”是一种充满危险的商业行为,可是观众现阶段的需求使然,为求财,这些影视公司也得削尖脑袋往前进。“魔幻题材”的成功率较高,《画皮12》、《西游降魔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以及完全可以预知会有高票房的《白发魔魔女传》都成为推动这种热情的助燃剂。

  看陈嘉上给传统武侠名着《四大名捕》加上了“魔幻风”的口碑就知道了这种类型的创作也是具有高风险的。现阶段观众和市场对于这种类型的容纳与前几年容纳港式喜剧电影的状况很相似。类型的稀缺与市场的扩大使得观众的选择是被迫式的,也就是说院线没有足够多的类型供不同观众选择。

  《小时代》、《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的崛起给了电影人一个忠告,那就是当前电影市场并不是单单靠“喜剧”、“爱情”和“功夫武打”等类型就可以独步天下的,市场在慢慢的成熟,观众也在慢慢的换代,总会有一天,年轻观众对于这种类型的熟知度达到了极限,而其他更符合口味的电影类型的出现,早晚会让这种以高投入、高风险、低趣味的大片模式遭到淘汰。即使是好莱坞,这些大片也在积极的发生着变化,《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对于传统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全新定义,就给了这个类型的电影全新的生命力。

  徐克对于传统武侠的“魔幻式”改造,或是对于多种类型融合的改造在现阶段是成功的,赢取了不俗的票房,赚的锅碗瓢盆满,但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到《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虽然看到了的是技术的升级和革新,但是也看到了叙事和内核的退步,这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同样是致命伤。

  徐克融合类型、贴近当前观众趣味的做法,在现阶段实际上是给中国式大片做了一次全方位的实验性的可行性报告,实验的结果是阶段性的成功,但是阶段不代表全部成功。电影市场是不断往前走的,观众是不断更新的,如何抓住时代的喉咙,抓住电影的内核所在,是成功一部电影的关键。大陆电影市场还比较新,十年的发展还带着比较多的“暴发户”气息,创作和电影工业的很多部分还沿承着老一代电影人和香港电影人的作风和传统,内地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还没有完全被培养出来,在这个契机做一些尝试,是给自己留了一条能够继续生存的后路。

  如若不然,香港电影的没落,就是大陆的未来。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七)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五)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四)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三)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二)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梦回唐朝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一)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四大看点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3D终极预告
  •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