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兰亭》影评:桃源之外的人性觉醒

《兰亭》影评:桃源之外的人性觉醒

2013-10-17 09:43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兰亭》影评:桃源之外的人性觉醒

  当人世间最后一片桃源走向覆灭,你将何去何从?

  作为导演肖风执导的“抗战三部曲”之第三部,影片《兰亭》延续了肖风以往的自然主义风格,以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折射大时代中国人的民族情怀,为观众献上了一幕动人的乱世悲歌。与《集结号》等影片相比,《兰亭》并没有着力于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重心放到了战争中人性的挖掘之中,尽管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抗战片,但其对于人性的深沉解读却更加令人深思。

  故事发生在1931年至1941年的绍兴小城,由于鸦片的侵入,林耕亲眼目睹了社会与人性的沉沦。在救出被卖的弟弟林田之后,他与方先生一行迁往蝴蝶湾。在这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中,林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风云人物,并娶了日本女子秀代为妻。原本这一切只是一个发生在江南烟雨中的爱情故事,但是战争来了,桃花源早已不复存在!

  随着中日战争的升级,置身世外的林耕终于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他亲眼看着弟弟为了抗战牺牲,看着方先生和阿姿被日本人残忍地处死,他终于从事不关己的麻木中觉醒,愤怒地将挑衅的日寇杀死,投身抗日的洪流之中。故事最终,林耕与日本妻子秀代的人头被日军割下来悬挂在墙头,但被他救下来的战士们却从泥沼中崛起,伟大的民族精神就像那把撑起的红纸伞一样愈加鲜明。

  相比某些抗战神剧中无往不利的英雄人物,林耕的意义就在于对人性的真实解读,他曾为了小家甘心做一只将头埋在沙子中的鸵鸟,也曾在日本妻子与民族大义之间矛盾挣扎,但他心中永远有一团熊熊燃烧的民族之火,在民族危亡之际奋然崛起!从这一角度而言,《兰亭》为观众展示的正是一个民族的真正觉醒,正是一个民族抗战的真实历史,因为真实,所以更加发人深省。

  如果没有战争元素的加入,《兰亭》或许更像是一部唯美的文艺片。以摄影成名的肖风在镜头语言的表达中充满了独特的诗意美学,悠悠的渡船、古雅的小亭、遍野的山花、青翠的竹林……与影片中独特的吴侬软语融为一体,宛如一幅清雅的江南烟雨图,为观众带来了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但平静祥和的生活画面却更映衬出战争的残酷,更凸显战争对人类生活的摧毁,带给观众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这正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使影片无论是画面感还是深度上都更为出色。由于中日关系的恶化,接生婆不肯给难产的秀代接生,致使林耕与秀代的孩子胎死腹中。当林耕背着虚弱的秀代一起下山给孩子下葬,红色的襁褓在天青色的烟雾之中如此分明,那一刻,绝美却刺痛了所有观众的心。而在林耕被抓之后,秀代一身红妆迎接已是日军军官的父亲,她以为父亲会放过林耕,但她不知道战争早已吞噬了父亲的人性,她最终死在了父亲手中,此刻,我们的心在深深战栗,我们的心是那么痛,因为战争就是这样一个恶魔,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日本民众都深受其伤。

  除了对战争主题的深刻挖掘之外,影片中林耕与秀代的凄美爱情也无比动人。秀代至死不曾忘记林耕的诺言,他说:“我答应过你,要保护你一辈子,等以后外面安稳了,我带你去兰亭,让你穿红袍,坐画舫,你喜欢看湖水荷花,咱们就在那里坐着,你想看多久,就看多久……”他们曾经拥有最真挚的爱情,但战争摧毁了所有的美丽,愈美愈伤,肖风独特的美学风格,怎不令人动容?

  影片名为《兰亭》,却最终未曾出现兰亭。这里的兰亭已经不单是王羲之笔下的如画仙境,而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因为,尽管蝴蝶湾这个世外桃源已经被战火淹没,但我们心中的兰亭永远都在!今天,作为和平年代的中华儿女,我们需要铭记的正是心中的桃源,以及那种为民族奋不顾身的斗志。正如肖风所言:“敢战,才会有和平,而敢战的根本还是有强大的国家实力,所以自强才是根本。”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兰亭》影评:堪比金坚的兄弟情义
  • 《兰亭》影评:中华民族的摧心史诗
  • 《兰亭》影评:中国版的美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