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白日焰火》影评:夜幕下的哈尔滨

《白日焰火》影评:夜幕下的哈尔滨

2014-04-09 10:51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白日焰火》影评:夜幕下的哈尔滨

  文/图宾根木匠

  一金一银两尊熊,考虑到国产片近几年在主要国际电影节普遍折戟沉沙的背景,《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上取得的成就当然值得肯定。而且,《白日焰火》的这两尊奖杯也昭示着中国电影之于国际影坛的某种形象转圜——国产“文艺片”再也不靠展现民俗奇观或触碰某些意识形态G点来博取同情分,而是开始摆脱某种“第三(世界)电影”、“地下电影”的既定模式,逐渐凭借带有普适性的城市故事来跻身世界电影之林。

  导演、编剧刁亦男浸淫影视圈多年,从通俗电视剧到文艺电影,完成了一条“编而优则导”的职业路径,《白日焰火》一开始就不是那种孤芳自赏的“私电影”,而是怀着不言而喻的市场预期:用系列谋杀分尸案串联起全片,外化的人物动作和情感,性-暴力的核心戏剧冲突,都完全符合最“俗套”商业的吸睛模式——所以,从诞生开始《白日焰火》就既不是第五代那种民族创伤史诗,也不是第六代的私密个体化表达,而是当下电影工业体系中的一个特定产品。

  相信《白日焰火》自此奠定了相当长时间内国产文艺片的基本面向——孤芳自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文艺也要考虑文艺的卖点。更难能可贵的是,《白日焰火》是凤毛麟角的可以用“黑色电影”来指称的华语片,从故事到影像,其所蕴含的独特类型气质无疑给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过,也有不少影迷指出影片与1949年英国经典电影《第三个人》的类似:从基本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来看,确实对榫之处很多,刨去截然不同的时空背景,说《白日焰火》就是《第三个人》的翻版,也不为过;而隧道、摩天轮等场景的运用,也都可以在《第三个人》里找到对应(甚至包括音乐)——事实上,《白日焰火》的主创不讳言对于《第三个人》的参考。

  从1949年的维也纳到2004年的哈尔滨,萧瑟“黑”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白日焰火》中的哈尔滨,并非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大都市,而是挤满逼仄、庸常市民的工业时代空间——片中甚少出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这些网络时代的器物,反而对煤矿、卡车、货运火车等物象集中描摹,而且故事集中在落败工厂、小发廊、洗衣店等场所,使得影片无形中驶入了一条溯往的时光隧道——在此,没落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倒是跟二战废墟上的维也纳形成了微妙的互文关系。

  弱女子和落魄警察在哈尔滨的夜幕下勾连出一场场人间活剧,在跌宕的命运起伏间,复杂、纠结、暧昧的性与人性在冰城街巷中渐次展露。遗憾的是,国内公映的版本相较柏林参赛的版本有了不少的删改,激情戏的付诸阙如倒还谈不上伤筋动骨,但最终结尾的更改,几乎让影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旨。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白日焰火影评
  • 《白日焰火》影评:那些我们没能看到的
  • 《白日焰火》影评:书写坏小子的逆袭
  • 《白日焰火》影评:诗意浪漫的杀手
  • 《白日焰火》影评:廖凡的狼性与羊性
  • 《白日焰火》影评
  • 《白日焰火》影评:刑警廖凡的性吸引力
  • 《白日焰火》影评:冷酷现实下的众生浮恶
  • 《白日焰火》影评:痞子的加冕礼
  • 《白日焰火》影评:性感帝廖凡的归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