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影观后感

《101次求婚》观后感

2013-03-15 15:57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101次求婚》观后感

  小的时候,家门口的邮局前有个补鞋摊。摊主其貌不扬,且身有残疾,但邮电局长的千金偏偏看上了他,不顾父母的激烈反对要和他在一起。好几次,我放学的时候,都能瞧见一个年轻漂亮的身影,弯腰站在补鞋摊前。虽然听不见他们说什么,但现在回想起来,在外人看来,也许他们之间的距离大过地球到火星,但他们朝向彼此的跋涉应该是一趟甜蜜的旅程。多年以后,每次想到那个幸福的背影,我都会对生活多了一些莫名的信心。我的意思是说,像《101次求婚》中丑男黄渤跟女神林志玲的这种爱情,虽然在生活中很少见,且越来越少,但就像一个美丽且逼真的梦,一个听过的人多见过的人少的神话,几千年来,一直传唱不衰,照耀无数在相貌及经济、地位上处于劣势的屌丝们向前进,向前进。

  这个屌丝逆袭女神的神话,表层是爱情,核心实际上却是励志、奋斗乃至促进阶级流动、打破资源垄断的愿望。某种意义上,对经典神话的重述,本身就是建构一个新神话的过程,电影《101次求婚》不过讲了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但要让它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且看起来真实可信,用业内上几年常用的一句妒羡好莱坞的话来说,就是“把假的拍得跟真的一样”,要做到这一点,剧作上的精细编织和导演处理上的精细缝合,都必不可少。说白了,首先你自己要信,剩下的,就是技术活了。

  从外表来看,提琴手林志玲跟装修工黄渤之间,确实差距甚大,身高、长相不般配不说,两人完全生活在两种圈子里。前者的世界充满了英语对话、高级自助餐、美女帅哥、艺术派对,后者的圈子则充斥油漆、木料、体力活及讨不回来的装修款。如此看似不可能的爱情,既是编导为自己设下的难题,也是牢牢吸引观众的孤高绝壁,看编导如何一路翻越,险象环生,便成为最大乐趣。(观后感)两颗心最终能走到一起,肯定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相通的地方,影片的设定是“对真爱的渴望”,体现在黄渤身上是善良、质朴、勇敢、不猥琐,体现在林志玲身上则是讨厌物质、长相等外在条件对爱情的约束和异化。而影片讲述故事的过程,也就成了逐渐剥去两人各自的“伪装”、剥离爱情的物质属性、逐步扫清相爱障碍的过程。

  林志玲饰演的小薰因为之前受过的伤害,而极为痛恨爱情中的光说不练以及金钱至上的观念,实际上,她被设定的角色,是本阶层生活方式的质疑者和身体力行的反叛者。她对底层劳动者黄渤的青睐,毋宁说是在做一道简单的爱的选择题,不如说是勇敢追随自己的内心,走上了一条与自己“应该”依循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道路。影片结尾,林志玲反过来向黄渤求婚,这一不无逆转意味却又水到渠成的行为,完善了前者本阶级反叛者的形象,同时强化了神话的梦幻强度——屌丝们的逆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会以大获全胜的形式上演,只要你足够真诚、足够勤奋。

  这个爱情故事背后的励志意味明显到很少有人看不出来,而励志之所以能够成立,实际上源自它讲述了一个大多数人都相信的神话:虽然你很平凡,甚至鄙陋,但只要你足够勤奋、勇敢、真诚,而且坚持不懈,通往社会上层的大门是一定会向你打开的,那里有让你心跳的异性的青睐和想象不到的事业的成功。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也许永远都只能是一个神话。

  当今的中国,阶级逐渐固化、资源日趋垄断、既得利益阶层油盐不进,底层不满情绪日益弥漫,社会运转暗含巨大的危机。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确切说是主流电影,承担的纾解社会压力、释放阶级焦虑的作用,正逐渐在中国电影中显现出来。以造梦为核心机制,以代偿为主要原理的大众电影,正试着去想象性解决中国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而当一个社会的问题,还能通过象征性手段来缓解,而不是暴力手段来解决的话,也许说明它还有的救。

  《泰囧》成功了,因为它让很多人相信有钱人和穷人能成为患难之交;《101次求婚》如果能让很多人相信相貌金钱地位不是爱情的障碍,它可能也会成功。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101次求婚电影导演?
  • 《101次求婚》电影观后感
  • 101次求婚观后感
  • 《第101次求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