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影观后感

《戈壁母亲》观后感

2013-04-09 09:47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戈壁母亲》观后感

  这几年,怀旧的主旋律片子不断,收视率也很高。我反复看了《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是有种激情燃烧的感觉,仿佛把我也带到了过去的岁月。晚上,《戈壁母亲》播完了最后一集,同样反映的是激情燃烧岁月的片子,看起来却没有丝毫的雷同感觉,母亲刘月季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所有母亲的缩影,宽大、善良、勤奋。电视剧的其他人物也都很鲜明,很有真实感,感触很深。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夏季的时候,去了一趟新疆,亲身体验了戈壁的苍凉和繁华。在新疆,还真无法与兵团相切割。在乌鲁木齐,我们的车子经过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真是气派;在伊宁,我们住的地方与农四师师部相差咫尺。行进在公路上,到处都有团场的指示标牌;从霍尔果斯回到伊宁的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却也让我有幸近距离观察了兵团的团场。团场的级别可能相当于县处级,实际只是镇一级的单位,宽广马路的对面是一个垦区法院,很有气派,看来全国法院都是一个模子的。与马路上一个兵团人谈了起来,得知他老家是四川人,已经退休,退休工资也相当不错,儿子、孙子都已经在这里安家。看着眼前的景象,由不得感慨新疆是个好地方,伊梨不愧是塞外江南。《戈壁母亲》鸣谢的单位有农四师、农七师,我在网上查了查,正是奎屯和伊梨的地方。其实奎屯正是兵团人用自己的汗水建设起来的,只是重建兵团时没有收回而已。

  新疆是个好地方。有句歌儿是这样唱的:咱们新疆好地方。以前读地理时,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印象深刻,以至于把新疆的印象全部湮没于沙漠之中,就像《戈壁母亲》的片名一样,给人的感觉到处是戈壁滩。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错了。那那提草原的丰沃,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宽广,葡萄沟的葡萄甜美,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诸如钟槐坚持放牧的边防站所反映的背景——绿色的山、清澈的水、肥美的草,处处可见。看到塞外江南的美景,由不得叹息晚清政府丢失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沃土。

  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着太多的无奈。像我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七十年代人,还算是幸福的。小学时,依稀记得第一次填简历,老师叫我们回家问家长成份,我妈说是贫农,那时我家很穷,我想贫农有什么好的?一贫如洗。但母亲却一直说这成份很好,我一直也以贫农而自豪。在那个以成份定命运的年代,每个人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戈壁母亲》中的程世昌,充其量是个知识分子而已,却被逼得近二十年不敢认自己的女儿程莺莺,连带着钟匡民师长也受了牵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程世昌还协助兵团人修筑了一个又一个水库,为兵团解决了后顾之忧。在文革的岁月中,美食的俘虏钟师长、郭政委也相继被批斗下放,记得钟匡民跟刘月季说一句话:政治的事你不懂。她不懂,那谁懂呢?是谁在整钟师长呢?在这个相互批斗的岁月里,人与人是没有安全感的,其实《戈壁母亲》对于政治斗争的描述还是比较隐晦的,在那位疯狂的年代,难道没有整死人的事?没有更惨更烈的故事?写到这儿,忽然想起生在盛世的愉悦,想起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了。

  特定的年代孕育了特殊的人物。如果把《戈壁母亲》里面的人物放在21世纪来看,会是什么结果?我倒是更相信刘玉兰肯定不会嫁给郭文云政委了,刘玉兰的举动放在现在,很正常。但回放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刘玉兰能够有故事里面的结局,除非这个故事有原型,我倒是怀疑作者的相像力了。恋爱婚姻在那个年代是打下江山后的高干抛弃发妻的遮羞布,但对于刘玉兰的举动,肯定是要挨揍和挨批了。刘玉兰能够壮烈的牺牲,是有个郭政委的宽宏大度。但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郭政委肯定是少之又少的。对于钟槐的甘于寂寞守护边疆,赵丽江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边疆嫁给英雄为妻,刘月季的高尚母亲形象,程世昌身处坎坷仍然贡献热血,我都相信,这些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真实写照。时光轮回,光阴飞去,《戈壁母亲》里面的人物深深地刻上那个时代的络印,现代的年轻人已经不会再理解故事里面的人物了。我的妈妈或许会理解,她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并且或多或少地践行着那个时代人的做法。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