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电影观后感

《与魔鬼共骑》观后感:棋子的心态

2013-05-05 23:20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与魔鬼共骑》观后感:棋子的心态

  我们看过的大多数的战争片,都喜欢站在胜利者的角度去书写;我们看过的大多数的战争片,都喜欢站在英雄的位置去感受;因为观众在被影片深深代入的同时,喜欢胜利,喜欢统治和被人敬仰。可李安的这部电影恰恰相反,我想,如果没有这个视角,那么《与魔鬼共骑》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平庸之作。

  电影《与魔鬼共骑》讲述了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德奇(托比 马奎尔饰演),因为南北战争的爆发,自己的家园被北方军队占领,邻居被杀,所以毅然加入了南方军的游击队中。最终在常年的战争生涯中丢了小拇指,伤了腿,娶了妻子,而成长为一个男人的故事。

  《与魔鬼共骑》这部电影延续了李安前几部的叙事风格,在慢条斯理的镜头和配乐中,慢慢述说着,一个小人物的成长历程。戏剧性的冲突依然很少,即便是战争片,其表现战争的片段少之又少。李安从小浸淫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他身上的儒家和道家精神不可避免的渗透到这些纯粹的西方电影中,用中华美学的营养滋润了地道的西方文艺作品,也为东西方文化找到了内在的接壤捷径。

  电影《与魔鬼共骑》最大的成就在于,用南方军队中一个游击战士的视角去审视这场战争,其中包涵了友谊,亲情,正义和怜悯之心。德奇身材瘦小,也刚刚成年,因为北军入侵自己的家园,不得不蓄起长发,加入了南方的游击队中。托比在剧中饰演的德奇,性格温和,是南方游击队中少有的认字人员,他的一切都是显得那么娇弱,包括在他哀求游击队中的队长不要烧毁别人商店时候的语气,显得有气无力,使观众甚至怀疑他哀求的诚意。

  其实无论那一场战争,战争双方都是各为其主,没有真正的恶魔,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以杀人为乐。只不过有些人在战争中释放了自己压抑许久的阴暗面。托比在战争中的表现真的很不敬业,为了让自己的同乡解脱,甚至想出了让同乡俘虏作为使者回到敌方阵营报信的主意,自诩为聪明,救了同乡一条命的时候,前方传来了消息——这个同乡向北方军高发了托比在为南方军打仗的事情,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父亲被枪杀。这种战争中妇人之仁,让托比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观后感   www.guanhougan.net) 当托比送走同乡时,观众和他一样觉得自己很聪明,洋洋自得。当托比得知这位同乡杀了自己的老父亲时,观众比托比更加惊讶,更加悲痛。这就是导演处理的高明之处,将观众不自觉的深深的带入了剧情中,强烈的代入感,让这部148分钟的电影,显得不那么冗长。

  当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候,托比在山林中进行着漫长的游击战,此时的他不知道南方获胜,还是最后北方会赢得战争的胜利。他要么躲在山坳里面,要么和南方军去非法屠城。躲在山坳里面目睹邻居的农场被烧杀抢掠,无能为力;屠城时,看到手无寸铁的居民被屠杀,他只能保护咖啡馆的老一对老夫妇。作为一个战争中的棋子,他不知道谁会打赢这场战争,更没法左右自己的行为。在托比一次受伤中,他休息了很久,休息的时候,农场主竟然秘密的逼婚,让他娶了战争中的寡妇。面对硬塞给他的婚姻,他最后只能接受——为了不伤害这个苏莉。当他结婚后,得知战争已经结束,他和妻子坐着马车去寻找新的家园。

  作为战争中的一颗棋子,他的能力十分有限。也许他不参加南方的游击队就不会被追杀,也许在战争中他可以残忍一点,自己的父亲就不会惨死;也许他骑着马掉头就走,就不会有后来硬塞给他的婚姻,也许他当初选择的北方军,也许~~战争中没有也许,战争中只有任人摆布的小棋子。对于主人公托比而言,其实他的心态是随遇而安的,每说一句话都是有气无力,貌似有自己的原则,可是事情真要来了,他也就默默接受了。所以战争过后,他没有缺胳膊少腿,甚至还有了自己的家庭。

  《与魔鬼共骑》,也许就是说,托比和南方这个非正义方,一同在马上与北方军较量,一直站在非正义的一方,直到战争结束的意思吧!与魔鬼共骑的心态也许就是,要有自己的原则,但是为了自己可以活命,有些时候原则也是可以随时改变的。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