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读《史家陈寅恪传》有感

读《史家陈寅恪传》有感

2014-04-11 19:42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读《史家陈寅恪传》有感

  文/陈飞

  读过汪荣祖先生所着的《史家陈寅恪传》。陈寅恪先生,这位民国史学大师的形象愈发清晰起来,他的为人,他的治史之法,无一不让人钦佩。满怀着尊敬与敬佩之心,来写下我心中的陈寅恪,这位伟大的学者……

  陈寅恪先生(以下以“先生”尊之),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着名的史学家。他的一生,着作等身。当然仅仅作为一个史学家,绝不会获得如此多的赞誉,究其原因,我将其概括为三方面:卓越的学术成就、独立的治学思想和特有的治学方法、真挚的爱国情怀。下面就分而论之。

  一, 学术成就无人越

  极强的语言天赋。先生所致语言达二十几种,包括藏文,蒙文等现代语言,还有生涩难懂的突厥回鹖文,西夏文,梵文,巴利文等等文字,其语言天赋令人钦佩。

  史学着作亦颇丰。一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关于隋唐制度之起源的论述,观点新颖,令学界震动。《元白诗笺证稿》更是先生以“史诗互证”之法,开学界一先河。既从文学方面论述其艺术价值,又从史学角度揭示其历史价值。作品艺术价值之高,史学分析之深入,足以见先生国学功底之深厚,史学思维之敏捷。先生晚年深受目疾膑足之苦,但仍以极大毅力,以口述,完成史学着作《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一书卷帙浩繁,考证繁琐,集寅恪一生着述‘笔法’之成。”1先生大展其考据,校勘,疏通,解释,推论以及概括之才,以图后来者领悟其法。先生之良苦用心,令后人敬仰。

  先生其他着作就不在此列举了。通览先生的着作书目,足见先生涉猎之广。着作完成时间也是横跨先生治学生涯,先生笔耕不辍,终生为学问,不畏艰难所阻的治学精神,对学术界的学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真正为知识而生,为众生而活,是每个知识分子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独立的治学思想与特有的治学方法

  先生的治学之法与治学思想,我将之概括为“积学,视角”。

  先生治学之法推崇考据之法,这与其深受乾嘉学风之影响有关。“所谓乾嘉学风,论者每病其繁琐饾饤。但乾嘉学者在学术上的贡献,亦不可磨灭。搜集,佐证,定为条例的治学问方法虽不始于乾嘉,但乾嘉诸子搜集益勤,科条愈精,而尤重小学,认为读书必先识字。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读书方法,正是先生一生所遵行的法则。”2这为先生“积学”

  ,培养踏实严谨的学风,为其后的着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先生从未局于乾嘉之学重视考据,轻视历史的做法,而是自成一路:“考证史事,向能以小见大,从一个人或一件事能观察到整个政治社会的背景,或思想文化的嬗变。”3这种既利用了考据之学之严谨,又探索了事件之本质趋势,加之合理论证的治史之法,焉能不服人?

  对于学术研究,先生明确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40年,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病逝,需重新选举院长。陈寅恪主张学术自由,与其他持共同意见的学者,拒绝以政府指派的“政客”为院长。他们仍坚持自我选举,以“表示学界之正气、理想、不屈等义”。4从中可见先生为学的原则。先生曾为王国维先生撰写悼词,以表达对王先生的敬意。而其中一段话已明确表达先生的品格,特摘录于下,缅之:

  “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5亦希望当世为学者深思其义,明确自己为学之目的。

  三、书生式的爱国情怀

  先生之爱国,并未做慷慨激昂之举,只是以文人之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愫。香港沦陷,先生及家眷被困香港,生活困顿,日军欲拉拢先生,以面粉相赠,并请先生任教于日军所办学校,先生断然不肯接受,便舍下家眷,匆匆离港。抗战胜利,举国狂欢,但先生在短暂的欢庆之后,又转喜为悲。为何?因为重庆竟在1945年8月14日同意战后外蒙由选民自决是否独立,这无疑是将外蒙拱手送与苏俄,丧国家领土之痛,不免让先生感慨“谁结宣和海上盟,燕云得失涕纵横。”6先生理智爱国,不为热情所累,着实令人学习。当代民众表达爱国情义时,所应恪守什么,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是我们所应做的。

  本人不才,无法将先生的完整精神内涵表达出来,仅为以上几点。但以上几点已够本人为学、为人之所需。

  真正的大家不会时局所困,真正的大家不会向权贵所低头,真正的大家会以知识分子独立的理性视角,书真理,展未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而历史真正铭记住的也只有他们。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