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四)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

2013-09-07 22:44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朝花夕拾》读后感

  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更甭说文学这片几千年的原始森林了。有感性到神经的诗,有清新又乍看之下不知所云的散文,也有目前市场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小说。当然,也有以各种形式存在,内容是主要以骂人为主的杂文。稍微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写杂文的高手。换句话说,是个骂人的高手。

  骂,也分文骂武骂。武骂者,醉汉胡喊、泼妇骂街。文骂者,技术含量较高。想当年诸葛孔明一句“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就令敌将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在明朝,文骂到了一个巅峰:御史言官们上书弹劾,个个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文化程度低的,听着还以为夸你呢。到了清朝,因为文字狱,消停了不少。到了“民主自由”的民国,文骂便颇有中兴之象,鲁迅,无疑属于民国文骂圈里的领军人物。先生的文骂功力,从《朝花夕拾》里就可见一斑。

  先看看书名《朝花夕拾》,如果之前对他没啥了解,乍一看弄不好就给它和郭敬明糊弄低龄闺蜜用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之流混为一谈了。记叙的也基本都是自己前半辈子的陈芝麻烂谷子。在我看来骂的最辛辣的两篇也只是叫《父亲的病》跟《琐记》。平常得让人犯困。但,以小见大,以平常之事道尽当时世人之愚昧,政府之昏庸,社会之黑暗。这就是先生文骂的艺术。读毕掩卷,略一思索:小事反映出的黑暗尚且如此,要是换做大一点的事呢——借先生的一句话——呜呼,无法可想!

  本事,这就是本事啊。

  咱也别光说不练,咱瞧瞧书里精彩的骂段子。指名道姓骂的咱就不多说了,让先生这么着骂过的人快够一加强连了。单看委婉点的。

  “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这恐怕是此书出现最多的反讽性称谓了。大概是因为鲁迅先生骂了某个——咋说呢——反动学术权威罢,某溜须拍马者给被骂那位扣了这么个帽子,说先生的错。这帽子颇有现在四处演讲走穴的成功人士的意思。先生直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个名头干脆不离嘴了,整到那位崩溃为止。

  “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看过此书的应该知道这是说活无常。连找朋友都只能找鬼去了,可见当时军阀统治的社会,那真是连阴间都不如。

  “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这是“名医”陈莲河说的。这个我实在是无话可说了,还是让陈先生跳大神去比较合适。先生此言,通过一个庸医。相当真实的揭露了当时以江湖骗子和书呆子组成的封建上流社会的本来面目。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先生骂的最妙的地方是在骂人、记事和成文三者之间圆润的过度。如第一篇《狗·猫·鼠》中,先是给因先生仇猫就骂先生是狗的人反击,然后带出了自己仇猫的缘由,顺便说一段童年的趣事,又写自己现在对猫的态度,紧跟着就写到官兵剿匪和自己赶猫一样,点到为止。始于骂,终于骂,连接流畅,浑然天成。

  精彩,真是精彩。近代文骂艺术的集大成者,非先生莫属。若在当时看先生与一众“正人君子”对骂,估计比看现在韩大少和方打假、郭班主和姜主流斗法精彩。

  话又说回来,咱也不能光抱着看出殡不怕殡大的心态看热闹。也应该看到先生的心路历程。先生生于晚清,童年在二十四孝图和长妈妈的吓唬下留下阴影。长大后成了个热血愤青,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然而,在“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之后。先生明白了光学习不行,于是打算去日本学医。但在那最大的收获,是油光可鉴的头发、因学跳舞而咚咚响的地板、高兴的看着同胞被毙的蠢货和充满鄙视的日本同学。期间还经历了父亲被庸医治死的事。更让他明白了:

  光学是不行的,行医是不够的,唯一有用的,是一个响亮的耳光。骂吧,骂之大者,为国为民。骂这个吃人的社会一个狗血淋头,为老百姓说两句公道话。

  长太息以掩涕兮,叹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千多年前那个同为大愤青、大文豪的人,应该算是先生的知音吧。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
  •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
  • 读《朝花夕拾》有感
  • 朝花夕拾读后感
  •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
  • 《朝花夕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