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2014-06-02 23:10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我曾是智障者》读后感

  文/高巍

  今天,我读了《我曾是智障者》这篇文章,深有感触。古今中外,哪一个人不是经过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成为人才的?只要你认准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特殊学习能力障碍儿童容易被我们误认为低能儿。这一弱势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这样群体的尊重、赞赏、帮忙和引导更能体现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人格和个人魅力,也是教育工作者赢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重要条件。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但你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只要你敢于面对他,一步步的将将尊重与爱赋予它,终究能够获得成功。要筑起成功的大厦,必须要有充足的自信心,必须要有面对千难万险的勇气,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更要付出辛勤的汗水。信心和努力是成功的基石。让我们向未来努力吧!

  读了《我曾是智障者》边读边把自己的学生和弗雷德.爱泼斯坦对号,我们的班级里常常会有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学生。弗雷德在小学二年级时不管多么努力都弄不懂简单的算术。我们班的杨凌奥不就是这样的学生吗?说到这个孩子,我也觉得奇怪,一年级会的进退位加减法到了现在却不会了,每遇到计算题他都需要我或者他同桌的帮助,自己不能独立的计算。他的家长也带他去哈尔滨医大一院做过检查,也没有什么结果或治疗办法。

  当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想杨凌奥大概就算学习障碍吧!然而此文的作者在郝伯特.默菲的耐心、关注、引导、启发、鼓励下对学习不再像原来那样畏惧了。后来得到肖小姐的帮助和夸奖,洛蒂姨妈的善良、耐心、安慰、赞扬和奖励,这些给予作者无穷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作者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专家。此文给做教师的我几点启示。

  一、耐心,对待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要有耐心。我们的耐心会打开孩子紧闭的心门。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生才会克服学习障碍,但是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突然想起教第一轮拼音直呼时我的一个学生——王欢。上课教,下课教,中午教,那个小女孩就是记不住声母、韵母的读音,更别说直呼了。班级一共才24个学生,一节课轮读好几遍,所以我每次轮读都不会落下她。有一天我指名读课文,她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有点吃惊但还是让她起来读了。令全班同学都目瞪口呆的是她读的既准确又通顺。从那天开始她读拼音课文在我班是数一数二的,当时我想这就是人们说的开窍了吧。要相信孩子,那么孩子才会建立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孩子才能发挥其他方面的潜能,以此获得成功。有了此方面的成功体验,才会有勇气战胜彼方面的挫折。

  二、鼓励,一定要用鼓励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美国一位着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着名的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我们做教师的以及家长绝大多数不知道鼓励的重要性。要想真正把孩子培养成自信的人,我们就必须学会正确的鼓励孩子。相信孩子是有无限潜能的,这种被信任的信息对学生是一种极大的推力。使得孩子有力量来克服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的困难。

  三、表扬,以往我们的表扬都会落到中上等孩子的头上,常常吝啬对差生的表扬。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常令我沮丧,所以不屑于他的诚实。爱打架的孩子令我气恼,所以不屑于他的爱劳动。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也失去了把已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的动力。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确认放大原理”,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哪点上,被盯得那点就会放大。当我们持续的把注意力盯在学生的缺点上,就会把孩子的缺点放大。而如果我们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会把孩子的优点确认放大。

  通常我们对学生的过失采取的手段多是批评,批评的矛头指向人本身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此时陶行知先生的谆谆告诫对我而言就不那么具有讽刺性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尊重有学习障碍学生。也希望上级领导给予一线教师足够的支持,别在单一的用分数衡量我们的工作,或许我们的教育会少一些遗憾。

  同时深深感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班级中的差生,除了批评,就是批评。可读了文章之后,反思了一下自己对他们的关心有多少呢?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对他们付出爱心,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开发的潜能的可能性,善于发现潜能的火花。平时多观察,多和学生相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把最真实的一面显露出来,以便我们去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可开发潜能。

  陶行知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要我们用心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那么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将会更好地茁壮成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认清形势,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的好老师。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必须站在理解与对话的平台上。人是灵魂的载体,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善于理解生命才能真正达到与孩子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契合,同时也得到孩子的理解。而我们很多时候却把“理解”当成了“剥夺”和“占有”,把学生当做工具加以控制、利用、操纵,于是出现了种种所谓“恨铁不成钢”式的悲剧。

  我们要把“问题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平等的对话,用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树立自信心。老师用她对生命的理解,用她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心灵的对话和沟通,用她的爱和奉献,为学生建筑起了学习的乐园,快乐的天堂。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