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王的盛宴》影评:剪辑的功劳

《王的盛宴》影评:剪辑的功劳

2013-05-07 22:21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王的盛宴》影评:剪辑的功劳

  王的盛宴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自从立项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议,扯皮,背叛等等事件。更甚的是,由李仁港知道的另一部以“鸿门宴”为题材的电影陷于本片上映,更奇葩的是哪部电影原定的导演就是陆川。公平的说,《王的盛宴》是一部仓促上马,准备不充分的电影。这部电影题材古典,呈现却很写意摇滚。颇具当年周韧,金武林等一票摇滚老炮的范儿。

  我相信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绝对不是陆川的真实想法。是由于众所周知的“非技术原因”加上电影时长的限制才成为现在这样子。

  《王的盛宴》本来是是楚汉精彩博弈的历史片段,被写成了刘邦晚年“肃反运动”的“回忆”。对当年“鸿门宴”的一些具体细节的解读确实新鲜,但也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意淫倾向。不可否认,由于那段历史有些细节的“缺失”特别是著名的《史记》那鲜活生动,又欲言又止的描写,给了后来的创作者们很大的空间。司马迁没写细节不是不想写,是处于史家的严谨。没有考证到的坚决不落笔。那段经常的描写也成了天朝大中学语文课本的常客。也成为历史学家,古汉语学家等趋之若鹜的片段。

  这段历史确实“疑点多多”刘邦怎么有机会从戒备森严到连一只苍蝇都难飞出去的楚军茅房逃走?张良怎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与项羽周旋?楚军素来以治军严明著称,那么重要的人物逃走会真的有人不知道?司马迁没有解开这些谜团,或者说这些谜团在”共同利益“面前是那么脆弱。那时,秦帝国刚刚被灭,各路诸侯虎视眈眈,作为灭秦统领的项家军当时更需要的是让那些诸侯相互牵制,而不是杀一个刘邦那么简单。试想下,以当时的情势,真杀了刘邦于项家军最大利益诉求符合吗?再者,刘邦已经退出咸阳。司马迁很聪明地没有给出结论,这成全了他史学大家的美名,也成全了这段历史。

  下面说说本片的剪辑。能把如此历史意淫提出剪辑成类似于意识流形式的作品,剪辑可谓功不可没。无论电影本身怎样,我想赞一下本片的剪辑。剪辑这一次其实是从德语和英语翻译过来的,比较直观,从技术上讲也很好理解就是讲胶片剪了再编辑。只不过,数字技术的浪潮,将传统的胶片剪辑变成了数字剪辑。也就是说,将拍摄好的素材存到硬盘里,再在专用的剪辑机上进行剪辑。

  本片由于前文所述的诸多”历史原因“,成品被多次删减,修改。给剪辑师加大了难度。最大的难度在于,在时间轴的切换上,如何保持视觉素材风格的一致性。本片采取类似于意识流的方式呈现,刘邦晚年的回忆串联起来。刘邦晚年回忆的镜头和历史镜头不时地穿插交错。我们看到的影响风格很有连续性。 (观后感   www.guanhougan.net) 比如,老年刘邦时呈现的是宫殿过道,那么回忆是出现的也是一条路。这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情绪,由于视觉符号的接近,很容易将观众带入不同时间轴上的剧情。进而,让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轻松游走。这一点上,本片的剪辑师非常成功!可是,遗憾的是关于这位剪辑的资料并不多。也许是为人低调,更重要的是大家更加观众的是明星导演们的光彩,却忘记了那些幕后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艰辛。

  如果没有剪辑,那么电影所呈现的不过是一断断杂乱无序的视觉片段,毫无美感可言。就算推崇长镜头的巴赞先生也承认剪辑对于一部电影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好的剪辑技巧那电影所呈现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但是,好的剪辑一般不会让观众感觉到镜头的切换,一切顺其自然,浑然天成。这也就是剪辑一般不为观众所熟识的另一个原因吧。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王的盛宴》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