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为奴十二年》影评

《为奴十二年》影评

2014-01-12 23:34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为奴十二年》影评

  作为一个英国导演,史蒂夫·麦奎因并没有好莱坞的坏毛病,他讲故事的方式是英国式的。专注于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而不是讲个体所依存的大历史。不管选择多么宏大的题材,放在麦奎因这里,他都能将格局缩小,以大见小是他的一惯风格。

  在《饥饿》中,他先将故事背景放在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抗争史上,然后又将背景缩小,讲述爱尔兰共和军在监狱中的绝食事件;最后,电影的实际背景被他缩小成爱尔兰共和军成员鲍比·桑兹绝食至死前的六星期。史蒂夫·麦奎因就是这样,当确信观众已知晓故事背景后,他便放弃宏大的历史叙事,专注于大历史下个体生命的展示。我们看到迈克尔·法斯宾德那个长达17分钟的讲话长镜头,以及他在监狱中的反抗及挣扎,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影片主人公的个体处境,而影片中那种压抑的气氛及濒死的状态都在导演专注的镜头下呼之欲出。

  《为奴十二年》是麦奎因叙事风格的延续。他虽将故事放在了南北战争前蓄奴严重的美国南部,却无意于刻划那个宏大的历史段落,只将时间缩小为十二年。通过这个名叫所罗门的黑人的十二年,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人在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而通过所罗门这十二年的命运,我们才更加了解当时美国南方的蓄奴细节。

  麦奎因跟好莱坞导演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对影片主人公有着偏执的专注,他根本不拍主人公以外的任何东西,所以影片的格局也就限于所罗门的所见所闻。而正因为这种小格局叙事,麦奎因的电影更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感受。所以我们看到影片的每一个场景必有主人公所罗门出现,而每一个镜头都跟所罗门相关,所罗门看(想)不到的,观众同样看不到。

  麦奎因忠实于原着的叙述方式,没有像好莱坞其他导演那样,为了改编好这个故事而去填充主人公以外的背景信息。所以,我们看到,影片就是所罗门的亲身经历,一切都是他的所见所闻,得到的信息也就止于所罗门能够给到的信息,而观众得到的感受也是所罗门的主观感受。

  除此之外影片没有一点多余的镜头。唯一让人感到例外的镜头是影片开头所罗门被关押的小黑屋,镜头从小黑屋的窗口一路向上,直到看到房顶,而这时我们看到了镜头远处的美国国会大厦。这个画面所罗门一定看不到,而这也是我所发现的麦奎因唯一想扩展叙事格局的镜头。

  真正的好莱坞导演不会像麦奎因这样讲故事,甚至他们就不会选择“为奴十二年”这样的题材。因为所罗门根本不是什么反抗英雄,他只是个艰难求活的奴隶。这也是很多观众感到不适的原因。可麦奎因就是这样,将他和好莱坞的典型昆汀比较,昆汀总是突破题材的历史背景限制,他所拍的就是观众骨子里所盼望的,他的情节满足了观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期望。

  在《无耻混蛋》中将希特勒和德军军官全部歼灭于电影院中,在《被解放的姜戈》中姜戈驰马快枪,痛快淋漓。可真实的历史不会出现这些情节,昆汀为被那段历史所压抑的观众找到了宣泄的出口。而麦奎因没有这样迎合观众,他告诉观众一个真实且残酷的历史现实。而所罗门的经历,他的无所作为,也是真实的历史反映。

  我们要叹服于麦奎因的勇敢,这样的故事极具风险,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很多观众不买账,因为它讲述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奴隶。而麦奎因无意于刻划一个反抗英雄,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黑人英雄确实难于见到。当时的美国南方蓄奴合法,既使你是自由人,只要到了南方地界也可能被抓为奴隶。真正的反抗是不存在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黑人无法反抗,唯一的出路就是北逃。

  个人无法反抗整个体制,而弱势群体也无法跟强势群体抗争,当然后来有了非暴力不合作,这是后话。还有一点我们要看到,“自由”这个词是极其空洞的,在1840年,对于黑人来说,“自由”其实就是尊严,说白了,就是让自己活得好点。是不是奴隶其实意义不大,吃饱穿暖,谁还想自己的身份是不是奴隶。

  当时的南方,很多奴隶在白人的奴役下衣食无忧,甚至还结婚生子,主人待人不薄,还有小木屋住(影片中就是如此),你永远不怕失业,病了还有人医。说到底,一辈子就被主人包养了,这比北方某些获得自由的黑人过得要好的多。在北方的自由黑人,因为自己的肤色,找个能糊口的工作就很不易了,大量的黑人流浪汉衣食无着,过得远不如南方奴隶,你是自由了,可找不到工作吃不起饭,自由又有何用呢?

  在《乱世佳人》中我们看到了如诗般的美国南方田园生活,你看那个黑人女管家,虽是个奴隶,但自由对她并不重要,甚至“自由”对于她来说是空洞的,除了没有选举权,她并不缺生活上的尊严。所以南方的黑人无法形成斯巴达式的奴隶起义实属正常,而很多过得好的黑人反对废奴也在理所应当。所以我们无法指摘所罗门不是个反抗英雄,当英雄只有死路一条。你要么逃跑,要么等待别人拯救,这跟姜戈等待牙医拯救是一个道理。

  在《被解放的姜戈》中,姜戈无法凭个人的力量获得自由,在法律上他就是个奴隶,牙医是他的拯救者,“买”下他并恢复他的自由身,于是他在法律上才真正自由。在影片的前半部是极其压抑的,因为姜戈找不到自由的出路,而后半段昆汀索性全然放开,让姜戈大开杀界,这只是个迎合观众的臆想状态。

  而到了麦奎因这里,他的反抗落在了实处。黑人所罗门前一分钟还在跟人觥筹交错,后一分钟就已经被关进了小黑屋。影片用多种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这种生活上的落差,而通过这种落差,观众也切身感受到了所罗门为奴的痛苦。在小黑屋,所罗门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所罗门·诺萨普,我是一个自由人”,但得到的是一次暴打,在暴力下所罗门若想生存的唯一方式就是屈服,在生存面前,任何争取自由的反抗都是无力的,当反抗意味着死亡时,反抗也就失去了价值。

  在运奴船上,所罗门的黑人同伴劝告他,“生存并不是为了死亡,而在于放低你的头颅。”这时的所罗门其实已经深知此点,“生存下去需要隐瞒真正的我,而我不愿意仅仅生存,我想要生活。”于是我们看到,当所罗门成为奴隶后,他所作的并不是无时无刻的抗争,而是让自己生存得更好,在这一点上影片将所罗门跟一个失去儿女的黑人妇女作对比。

  这个失去儿女的女人无时无刻不在哭嚎,在这里哭泣其实就是她的反抗,她因为有了反抗的举动,于是便占据了道德高地向所罗门控诉,“你已经向他屈服,你享受着他的恩泽”而所罗门的反驳证明他选择了另一种抗争方式“我不过是为了生存,我不会陷入绝望的,我向ford主人奉献我的才能,并同时保持我的生命力直到获得自由的机会出现。”我们看到,哭泣的女人的抗争方式是无力的,她的反抗加重了她的悲惨,在失去“生活”的同时也失了更好“生存”的机会,最后她被主人带走,命运可想而知。

  所罗门当然也反抗了,他鞭打无理取闹的监工,甚至鞭打为了保持清洁而去取一块肥皂的女奴,他让一个白人为他传信,他还试图逃跑过……在这种环境下,能好好活就是一种反抗。反抗的前提是生存,失去生命的反抗毫无意义,在这时“自由”也变得无力。影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美国南方的奴隶生活,因为真实,所以压抑,压抑得我们甚至无法面对,在脑海中我们习惯了姜戈式的反抗,而这种臆想式反抗毒害我们过深。现实是石头,理想是个蛋,改变现实的前提是要保住这个蛋。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