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影评剧评《近距离击杀》影评:人性让谎言如此凄美

《近距离击杀》影评:人性让谎言如此凄美

2014-05-09 07:51 来源:观后感 作者:www.guanhougan.net

《近距离击杀》影评:人性让谎言如此凄美

  为俘获我军高级将领马德瑞,日军不惜动用6000多兵力外加飞机大炮机枪疯狂围剿,敌众我寡中,我军死伤无数,堪称惨败。这样残酷面对战场上的局部失败,是近年来战争题材影视剧鲜有的。

  但是《近距离击杀》一开场就将镜头对准了这场硝烟弥漫,烽火连天,死伤无数的敌我鏖战,而且,我军80多人的保卫连,在敌人数千兵力的包抄下,最后只剩十来人,最终活着出来的仅有四人…这就是残酷的战争,残酷的历史。本着不神话,不戏说,不娱乐的“三不”原则,《近距离击杀》还原了这一历史,结果虽难以接受,却让史实再现。

  《近距离击杀》开场大戏不仅真实而且精彩,一点不输好莱坞经典《拯救大兵瑞恩》。大气惨烈、干净利落的战争戏后,镜头一下子回到10多年后的解放初期,旋即牵出由一具头盖骨引发的种种悬疑。头盖骨是谁的?是马德瑞?他是怎么牺牲的?死于鬼子流弹还是???按理说,既然军方已有定案,以上疑点就该打住,但年少气盛的军校毕业生孙田却要挑战权威,提出种种疑问,并因此说服长官启动马德瑞死因调查。

  作为整个事件“硕果仅存”的参与者、见证人,保卫连的王树、宋伟、杨双喜、骆宵自然成为孙田的调查对象。但每一次谈话聊天甚至是审问过程,都话中有话,让整个事件扑朔迷离、谍雾重重,悬念深深,很好暗合了影片悬念风格。作为影片着墨最多,用力最狠的最重要情节,孙田对四人的造访舍弃了流水账的表现形式,大量采用悬念与悬念的叠加方式,极大提升了悬疑氛围。

  无论宋伟、骆宵、杨双喜还是王树,面对孙田盛气凌人咄咄逼人的询问质问,都努力着还原十多年前的历历幕幕,但为了尊奉军令,信守承诺,他们又不得不编造谎言以阻止真相水落石出,并将一个个疑点引向对方,让孙田无所适从…谎言与真相同行,一如魔鬼与真理相伴,水火之间,让观众一时也难辨真伪,难分黑白。正因如此,始终难以抵达的真相才能频频抓住观众心,影片也才得以将悬疑进行到底。

  战争加悬疑,这在内地影市中是极为少见的,《近距离击杀》为此做出了有益尝试与探索,称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而且,影片不唯战争而战争,不为悬疑而悬疑。虽然影片也有不少精彩华丽到足以令人屏息的战争场面,但却没有喧宾夺主。就影片的悬念设置,氛围的造设来说,也达到了步步惊心的效果。多线头叙事,多角色穿插,多悬念叠加,谜中谜,案中案,谍中谍,不到最后一刻难晓真相。

  尽管影片以战争为大背景,并披着悬疑的外衣,但就内核而言,影片最终还是落脚在了“人性”二字上。无论是马德瑞这样的高官还是王树、骆宵、杨双喜、宋伟这样的兵卒,都不曾有过什么豪言壮语,更不见口号式的呐喊。面对调查,他们之间有过猜忌有过互斗,但因战争促生的信任与责任始终未能被瓦解、粉碎。

  面对生死,他们也曾有过普通人的害怕懦弱,但更有军人的刚毅与顽强;面对必须守候的真相和不得不营造的谎言,他们纠结、彷徨、自责、愧疚,身心饱受煎熬与摧残,却始终坚守作为军人的人性底线——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以大局为重是军人的天责。战争是残酷的,人性却每每能绽放出温情之光。所以,当真相最终告白于天下之时,残酷的战争场景已如樯橹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则是温暖人性带来的汩汩感动与满满热流。


我猜你还感兴趣的文章:
  • 《近距离击杀》影评(三)
  • 《近距离击杀》影评:人性真实的罗生门化
  • 《近距离击杀》影评(二)
  • 《近距离击杀》影评(一)
  • 《近距离击杀》影评:谁的谎言是可信的
  • 《近距离击杀》影评
  • 《近距离击杀》影评:烽火狼烟罗生门
  • 《近距离击杀》影评:真相比谎言更残忍
  • 《近距离击杀》影评:近距离也难辨人心
  • 《近距离击杀》影评:首部抗战悬疑推理片